为持续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机制建设”“3+1”工作体系,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截至目前,市级及以上考核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辖区6处河道水生态健康监测点位评价结果均为健康,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为83.47,同比增加1.3%,引来众多物种栖息。
建立考核联动机制,确保“统得住”“管到位” 区河长办每月对各镇、街道辖区河渠道、小微水体日常管护和河流断面水质情况进行考核,以“会议通报、发文通报、媒体通报”的形式,通报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实行跨属地断面扣缴补偿,推进属地治水提标的积极性。区级河长、区河长办对工作推进缓慢、措施落实不力的属地和部门进行约谈提醒;镇(街道)级河长对工作落实不力的村级河长进行约谈。通过构建推行“考核、通报、补偿、约谈”河长制奖惩机制,确保全区有水的地方就有动态跟进管理。同时,按照“属地主责、部门配合、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统筹推进”的原则,水务、生态、园林、旅游、农业农村、公安、属地等多部门,利用“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和与河北三河市“跨界河流联席联巡联防联控”等机制同频共振,协同推进区域水环境治理。
实施节水定额制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重点行业节水定额管理,及时通报、超年度用水计划和达到用水计划70%以上的镇街。持续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全区行政区域内89家市区党政机关和15家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面建成节水型单位,创建完成率达100%。同时,优化再生水利用布局,编制《顺义区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分区域、分领域制定再生水配置利用方案。2023年,全区再生水水资源为1.28亿吨,退水全部用于市政杂用、园林绿化、工业及河湖补水用水,替代地下水新水用量。
聚焦污水处理,深化水环境治理 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连续实施3个周期的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共建设污水处理(再生水)厂18座,日处理能力达42.85万吨。建立完善区域污水统筹调度体系,实现28万吨/天的污水联合调度能力,保障污水有效处理。紧盯农村污水处理短板,采取“单村”“联村”“城镇带村”模式对全区349个村组织实施农村污水治理一期和二期工程,累计铺设污水管线4853公里,农村地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万吨/日,初步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
补水蓄水打通水系,水生态良性循环引来众多物种栖息 2021年以来,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建设,打通八干渠—方式渠、京密引水渠—白浪河等10处河(渠)道连通断点,范围囊括顺义区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三大流域,连通河道数量达到22条,河道长度达到291公里,占全区河道总长的77%,累计生态补水量达6.32亿立方米。投资4700万元,维修加固唐指山水库大坝、溢洪道,建设水库自动化调控、监测系统,使水库的安全蓄水能力从44万立方米恢复至434万立方米,增加390万立方米。补水蓄水工程的实施较好地实现了全区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2024年以来,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对全区重要河流、水库、湿地等开展多次生物多样性调查,共监测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3科39种,并且在潮白河、温榆河、金鸡河等重点河流都调查到了清洁水体指示物种。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