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而居的南京水系发达,境内河湖众多。根据生态环境部门数据,2023年,南京市10个国考、42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18条主要入江支流全部达Ⅲ类及以上,10条市控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100%。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南京治水的久久为功。近年来,南京市举全市之力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水下岸上共治、治标治本同行。
一方面,推进重点河湖水环境持续改善提升。聚焦建成区水体消劣提质,统筹实施运粮河、沙洲东河、紫金山琵琶湖等16项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打好控源减污、活水畅流和环境容量提升“组合拳”。以正在整治的东风河为例,工程不仅对东风河全线段进行清淤,还通过排口溯源修复11处老旧管道渗漏点,建设并改造16处污水截流设施,有效减少水体污染,推动河道水质提升。
另一方面,围绕雨后溢流污染问题,重点实施暗涵整治和截流设施改造工程。
城市暗涵旱季排污、雨季溢流,是水环境治理持续改善难啃的硬骨头。据介绍,暗涵原来也是明河,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河道空间不断被侵占、挤压,逐步被改造为暗涵。发生中雨及以上降雨时,暗涵内积存的混流污水直排入河,管道沉积污物也随之冲刷入河,严重影响河道水质和水体观感。为此,南京市实施“清涵、清管”三年专项行动,提出“把暗涵当作明河来治”的工作理念。通过精心整治,内金川河西支、珠西支河等暗涵“重见天日”恢复为明河,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五一沟等暗涵实现了“涵内整洁、污水纳管、清水出涵”。这一探索不仅成为江苏省内创新之举,也被住建部作为典型进行全国推广。
截流设施改造是提高污水系统质效、缓解雨季溢流污染的重要措施。据介绍,在雨污分流不够彻底的情况下,截流设施平时承担着截流旱天污水的功能。但为保证雨天排涝,截流设施必然要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发生排河,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携带部分污水下河,导致雨天城市内河水质变差。另外,不仅雨水通过截流系统进入污水系统,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河水、施工基坑水等也会通过截流设施跑进污水管网,导致污水管网长期“高水位、低浓度”。可以说,随着水环境质量提升要求越来越高,曾经的“功臣”,如今种种弊端凸显。
为解决这一弊端,南京市在不断完善片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截流污水源头减量的基础上,探索将截流设施由“粗放大截流”改为“可控小截流”,以有效减少雨污水管网直接沟通串联、互相倒灌,从而精准收纳污水,有效释放雨水外水。在2023年试点后,2024年开始进一步迈开步子,实施南玉带河等8条河道排口截流设施优化改造。
污水收集处理质效的提升是雨季溢流污染削减、水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支撑。为此,南京市按照每2平方公里划定一个区域的标准,把建成区划定成400个片区,进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以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
以建邺区奥体北河和莫愁泵站进水渠片区为例,为不让污水下河,积善新寓、莫愁新寓、茶花里、茶西里等14个小区先后进行了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工程。“居民小区排放的生活污水是全市生活污水的‘大头’,且居民小区汇水面积大,雨水径流量大,若雨水排放不畅,就会造成小区积淹水;若雨污混流,会加重污水厂处理负担。城市治水,居民小区历来是源头减排和管控的重点。”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将进一步畅通污水收集的源头“毛细血管”,为污水“应收尽收”奠定重要基础。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完成338个“达标区”的创建。今年,按照计划再建设16个达标区,占建成区面积将达80%以上。
围绕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有效管控雨天溢流污染,南京市正积极推进主城区调蓄池规划建设。据介绍,这是实现污水系统晴雨天模式切换、水量分配削峰填谷、雨天溢流污染削减的重要载体。目前已完成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正陆续启动秦淮河、金川河等流域的6座8万立方米调蓄池建设。
来源:南京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