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芳草萋萋。坐船行进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湿地公园,湖面或开阔如漾,水天一色;或狭窄如港,汊道曲折。船行水漾,600余个墩岛遍布湖面,1000余条港汊纵横交错,湖中有墩(岛),墩(岛)中有湖。目之所及,野鸟群息,水生动植物遍布整个公园。
作为湖州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当地以保护为导向,持续升级生态修复模式,让湿地焕发新生。
推动环境综合提升 作为浙江省首个省级湿地公园,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具有多样性景观的典型天然湖泊湿地,有800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
“曾经,下渚湖存在水体污染严重、湿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单一等多个问题。我们遵循保护优先、源头治理、科学修复、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治理水生态环境。”德清下渚湖湿地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钱江表示。
德清县先后编制《下渚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明确了湿地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大区块,围绕规划先后全部清退红线范围内农业养殖。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对全县13万渔业养殖面积进行集中整治。
在下渚湖湿地公园的“水下森林”电子云图上,湿地里各个水文监测点位的pH值、溶解氧、浊度等要素一目了然。最近,这套系统刚刚新增了湿地周边的土壤分析模块。
“以前要到不同的岛上对土质进行采样,再送到相应的监测站点。现在,只要把传感器放在相应的点位上,就可以做到实时监测,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是一个闭环化处置,有助于我们与县里各部门协同,体现了科学性和严谨性。”德清县下渚湖街道规划建设科科长沈峰介绍。
如今,大数据的实时监测为下渚湖的湿地生态环境治理加了一道保险。
“平台可以提供水陆空全维度的监测数据和全方面的监测画面,数据和画面结合,更能直观地体现出问题在哪里,以便我们更好管理。”德清县公安局下渚湖派出所生态警长章铭超说。
拓宽生态修复路径 精准、高效的湿地保护模式,让下渚湖的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5年前,德清就在全国首创湖泊湿地“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模式,构建了一个由沉水植物、微生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鱼虾类为食物链结构的水生态平衡系统。
“水下森林大约30万平方米,总共栽种了数百万株矮生枯草,岸边有美人蕉、菖蒲等挺水植物,形成自净循环系统。”德清县下渚湖街道治水联络员张奕彬介绍。
如今,这片3.4平方千米的湿地主要水体水质稳定在Ⅱ类。这些湖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工序,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此外,在德清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一年前,曾经消失10多年的“森林的守护者”穿山甲又回到了下渚湖。
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费群伟说:“消失的物种又回来了,下渚湖湿地环境越来越好,适合各种生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个互动、良性的循环。”
不仅如此,鸟类中的“东方宝石”朱鹮,已在下渚湖自然繁衍到了第三代,家族成员达到了858只。
“朱鹮建立了一个稳定的野外种群,今年,野外新增了64只。作为一个濒危物种的旗舰物种,朱鹮种群发展到现在,有了一个好的生态链作为保障。”德清县朱鹮繁育基地负责人邱国强表示。
在长效管理上,下渚湖湿地还创新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每年落实700余万元对湿地行政村进行奖补,并建立“河湖健康体检机制”,出台全省首份《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报告》。2021年,下渚湖湿地以综合评分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的成绩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美景释放生态红利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下渚湖湿地也被浙江省旅游局评为全省最值得去的50个景区之一,这也让湿地周边的村庄找到发展新路径。二都村作为下渚湖湿地的核心村,当地村民依托“水下森林”,发展起了旅游业。这几天,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刚正忙着筹备新一轮游玩集市活动。
“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村里每年有一次防风庙会,街道也会不定期地举办大型活动,还有人过来拍婚纱照,连外地过来取景的都有,以前想都不敢想。”王刚感叹道。
美丽风景“吸睛”又“吸金”。现在,村里开始承接各类活动,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20余万元。不仅如此,不少青年开始回乡创业。
“我们现在的营地活动主要以团队为主,年轻人居多,这里更加接近大自然。”下渚湖玲琅岛野奢营地负责人沈红镖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下渚湖湿地公园就迎来了近7万人(次)的游客。在这里繁衍生息的800多种珍稀动植物,成为下渚湖湿地公园最大的顶流IP。
“我从无锡过来的,今天是第一次来,心情特别好,这里的风景真的太漂亮了”“我在网上看到下渚湖湿地是‘中国最美湿地’之一,所以就被吸引过来了。这次带孩子来感受一下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游客们纷纷称赞。
“下一步,我们将和科研院所合作,依靠科技手段,争取未来5年把水质恢复到准I类。在修复的同时,也把景观做起来,将村里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做到乡村振兴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同时规划引领,让修复工作更加科学。”德清县下渚湖街道管委会副主任钱江介绍。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