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增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关注点在哪里?——专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郭栋
增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关注点在哪里?——专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郭栋
发布日期:2024/11/22 11:18:11
    全球气候危机不断加剧,各国正日益重视并积极应对城市在气候变化中的影响。那么,增强城市的气候韧性为何重要?城市管理者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对此,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了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管理学教授郭栋。

    中国环境报: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过程中,城市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郭栋: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已经成为共识。一方面,城市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消耗了地球2/3的自然资源及能源,同时也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碳排放。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污染问题也集中反应在城市。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所以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影响在城市中更加凸显。可以说,气候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城市,所以增强城市的气候韧性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中国环境报:城市要增强气候韧性,到底“韧”在哪些方面?

    郭栋:我认为城市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城市迅速发展会带来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相应不透水地面面积也快速增长,加上地下管网、城市绿地的建设(尤其是在老城区)往往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这些都加大了城市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如暴雨等灾害的风险。以7·20郑州特大暴雨为例,降雨量单小时曾达到200毫米,中国单小时降雨量历史之最,而一个海绵城市能处理的最高降雨量也不过每天200毫米。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提高抗灾能力,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二是治理能力,主要是应急处理能力。不可否认,中国在推进绿色创新、转型方面非常有成效,包括节能减排、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硬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地方政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更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强化天气预警系统,提升有关部门的观测预警能力。同时,建立更有效的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包括交通、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另外,还需要关注气候灾害的不均衡影响,政策支持相应需要向老城区、弱势群体、社区倾斜。

    三是公众认知。气候变化对很多民众,尤其是生活在内陆地区的民众来说还是相对比较遥远的概念,很多人不认为像飓风之类的极端天气会发生在自己身边。但随着极端天气的常态化,越来越来的气候灾害开始波及更多的城市居民。这就需要提高广大居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在危机降临时的响应与应变能力。

    中国环境报:如何提升公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

    郭栋:随着气候风险的提升、气候灾害的增加,公众意识自然会提高。但我们依然需要想办法加快公众认知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对于提升公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来说,政策的制定和媒体的宣传固然重要,但是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目前学校里设置的与环境、气候变化相关的课程还比较少,校外这些领域的科普也比较有限。同时,各行业协会、企业也应该切实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低碳环保的产品开发与宣传向消费者传递绿色、健康理念。

    中国环境报:《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的指标设置上有哪些亮点?

    郭栋:这个指标体系最大的亮点是它的科学性,主要是在给指标分配权重时,我们建立了一套基于统计学的科学方法,这是其他评价体系很难做到的。基于这套方法,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动态的,更加注重能产生长期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导向,弱化自然禀赋这类无法改变的因素对于评价的影响,以及短期刺激政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城市通过制定稳定的政策、长期的努力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国环境报:根据近年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出了哪些贡献,可以提供哪些借鉴意义?

    郭栋:以前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我们通常认为是大自然的外力造成的,是人力不可控的。实际上,人为因素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我们不经意地增大了气候风险,同时城市发展向更新改造方向的转变,也提高了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能力。整体而言,我觉得中国城市的密集程度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城市化是最集约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在资源环境受到限制的今天。第二,中国城市电动车的使用率毫无疑问是世界最高的。城市中最大的碳排放就来自于交通,使用电动车无疑为减排作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也要考虑到电力的来源。很多地方的电力供应依然主要依靠化石能源,那么电动车减排的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方面?

    郭栋:管理学的根本是要依托绩效指标来管理,而指标需要有数据的支撑。目前在气候领域,统计数据的缺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举两个例子,联合国发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有231个指标,其中绝大多数因为没有数据不能被使用。关于气候变化的8个指标更是只有1/6的国家针对一两个指标有些过时的数据。另外,碳排放的测算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数据来源,导致没有一套公认的体系,不同机构测算的数值大相径庭,误差也很大。举例来说,纽约每年的人均碳排放有测算是17.1吨,但仅误差就高达(+-)11吨。试问这样的测算怎能引导决策呢?

    因此,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来讲,准确、及时的碳排放数据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加快建立科学的测算体系,提高数据采集能力,才能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和气候投融资措施的制定。

    来源:中国环境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增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关注点在哪里?——专
贵阳市中心地下32米处,有这样一座再生水
德州市政联合德城区城管开展排水系统集中整
多水源联合调度!引黄济青工程实现“三水四
深规院: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带头示
贵州黔南:减污染 加生态 “小黄河”变身
广东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出炉!你身边的河
合肥市市级公共排水设施移交工作正式启动
绵阳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水环境整治提升和
到今年底重庆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将超800平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3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4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5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8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9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10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