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是集水和涵养水源的基本单元,如同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关乎整个流域的清洁通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中部省份,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湖北省开展了一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综合治理行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如何?近日,在武汉举行的“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4”论坛活动上,来自湖北多个地市的政府代表,就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建设,交流分享工作成效和经验。
十堰市茅塔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支流。作为“南水”的源头之一,茅塔河水质的变化,不仅关乎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数千万居民的饮水安全。
“大库清”还需“小河净”。十堰市茅箭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梅海军说,近年来茅箭区着眼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逐水而治,强化“农田源头减负、沟岸户系统治理、水源地生态修复、污水达标排放”统筹管控,确保茅塔河水质洁净、生态优良。
在茅塔河流域的农村地区,茅箭区推动200余户散居农户进行水冲式厕所、三格式化粪池、沉淀池和小型人工湿地微动力治污“四件套”改造。在农村集中居住区,还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60套,推动农村污水收集率达95%。
确保一泓清水入库,源头污染不断遏止,生态治理也在施行。为进一步净化水质,茅箭区创新实施的“以菜净水”水源涵养模式,在水库建设6000余亩生态浮岛,种植水芹菜、空心菜等蔬菜,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环境。
从源头治理到水源涵养,一系列措施不断优化茅塔河水生态系统,构建起绿色的生态廊道。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茅塔河水质已由Ⅲ类提升为Ⅱ类及以上,氨氮等主要指标改善21%。
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公安县,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正助力当地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公安县境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农业资源富集。作为该县第一大湖泊,崇湖流域涉及3个乡镇、13个行政村,农业产业以稻虾种养为主,面积达9.3万亩。
如何处理好养殖尾水,成为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之一。
公安县副县长毕永红说,崇湖小流域共划分为5个治理片区,公安县采取“塘渠”“田渠”相结合的模式,在开展种养尾水利用上,一方面补净水,通过改扩建泵站,保障养殖区域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另一方面截排水,将种养尾水收集在生态沟渠内,实现种养补水和排水分离,防止种养尾水直接排入湖区。
养殖尾水精细化处理使得崇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助力传统种植养殖模式绿色转型,推动产业效益从单一向生态、生产价值耦合转型。
据介绍,目前,崇湖流域内尾水排放已显著降低,国控断面水质由V类以下稳定在IV类以上。流域内,1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0万元,新增50万元收入村4个,百万村1个,农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万元,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庄3个。
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带来了生态“颜值”,还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创造经济产值。
初冬,位于恩施市龙凤镇的带水河,岸绿景美,宛若画卷。昔日,这里河口淤泥堆积,河道垃圾遍地,两岸杂草丛生。近年来,恩施市积极推动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新建污水管网、人工湿地,改造养殖场、散养户,使得流域生态“蝶变”,带水河上游、下游水质分别稳定在Ⅱ类或Ⅲ类标准。
恩施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舒田说,小流域综合治理正在推动流域综合发展,当地积极探索多种产业发展模式,激活生态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杉木坝村,多肉植物产业发展势头正旺。据了解,杉木坝村引进湖北硒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经营主体+农户+庭院”模式,带动村民发展多肉植物种植,拓宽致富道路。
通过与经营主体合作,村民李昌凯不仅在多肉销售中获得分红和增收,还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民宿,年增收5万余元。“多亏了小流域治理,让我有了更多的赚钱渠道。”他说。
据介绍,依托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水河小流域还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茶农增收,发展“共享菜园”、体验式旅游基地等,丰富了旅游业态,带动2000余人吃上旅游饭,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不止如此。极目荆楚,小流域综合治理正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结出累累硕果,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
未来,湖北将继续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让更多的小流域成为生态治理的典范,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