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进京水量达106亿立方米,“南水”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在丹江口水库及渠首陶岔断面,水质更是清澈澄明、伸手可饮。
问渠那得清如许?在水源地,一批北京对口协作项目相继落地,助力入库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支持,从源头上保证了“南水”水质安全可靠、稳定达标。
生态修复保护“渠首”活水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作为南水进京的“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上游通过4.4公里的引水渠与丹江口水库相连,下游与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相连。打开闸门,10秒钟就能灌满一个标准游泳池,50分钟能灌满北京团城湖。
站在汤山湿地公园内的九重阁上远眺,则看得更为直观,渠首一头连着丹江口水库,一头连着输水总干渠,南水出库北行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毗邻渠首的汤山湿地公园,是一座集科普教育、观光、体验、水源涵养功能为一体的山水公园。而在过去,这里却是一片采矿区,有水泥厂,有巨大的矿坑。为守好一库清水,从2019年开始,淅川县利用北京对口协作资金,在汤山全面启动了生态修复工作。
据了解,协作资金主要用于汤山东侧山体矿坑治理、污水管道铺设及配套处理以及周边区域的环境提升。通过实施山体恢复治理,消除了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地下管网的建设,实现了区域内污水、雨水有效处理,有利于水质保护。此外,项目还将整平的土地作为植树造林绿化用地,保持了水土,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如今,“登汤山、观渠首、赏百花、望丹江”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淅川县也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渠首汤山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是京淅对口协作的标志性项目。”北京挂职干部,淅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屈敏超介绍,通过项目实施,汤山原来的荒山已经成为了生态旅游观光点,不但实现了库区水质保护和民生改善的两翼齐飞,还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协作治水不让一滴污水入库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在丹江口水库的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7项常年稳定在国家Ⅰ类水质标准。
在湖北省十堰市,有丹江、汉江等2400多条河流汇入丹江口水库,它们就像丹江口水库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到库区水质。其中,穿城而过的泗河是汉江的一级支流,全长90公里,曾经被人们戏称为十堰的“龙须沟”。通过京堰对口协作,泗河水质发生了蝶变。
“十堰先有厂、后有城,先生产、后生活,城市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加上典型的山区季节性气候特征等因素,泗河一度成为了劣Ⅴ类水体。”十堰市茅箭区发改局副局长熊治武介绍,泗河流域城区段有重点支沟13条,条条支沟又涵盖无数条小沟。
为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口水库,十堰市开展了泗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这其中,京堰对口协作发挥了巨大作用。泗河流域马家河综合治理示范段项目,就是对口协作项目之一。
在对口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多年来沉积在马家河河底的污泥、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实现了“每一滴雨水入河道,每一滴污水进管网”,并将河道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如今的马家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已成为当地的“网红”亲水乐园,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对口协作项目的落地,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过不断努力,泗河水质已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久久为功守护“一库清水” 在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先后投入协作资金9.67亿元开展了46个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不但促进了调水水质稳定达标,也让水源地人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北京市与水源地始终把水质保护作为对口协作工作的第一要务,重点支持库区及入库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环库生态隔离带、生态林建设。十年来,北京对口协作先后支持老灌河、淇河、犟河、泗河等主要入库河流流域综合治理,一批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相继建成。
通过对口协作机制,北排集团等一批北京企业也来到水源地,积极参与水质保护工作。在十堰市茅箭区,北排泗河污水处理厂已安全稳定运行3700多天,为当地水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该项目二期工程的主要出水水质指标已达到地表Ⅳ类水体标准,肉眼看上去清澈透明。在厂区的高密度沉淀池,鱼虾在这里游来游去,还引来了白鹭光顾。
“饮水思源,我们作为水环境治理的‘排头兵’,要久久为功,不能满足现状。为了让水源地的水质更优,环境更好,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十堰北排公司总经理高家晓说。
来源:北京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