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的口袋花园,园区里的透水路面,建筑物屋顶的集雨槽,走在北京街头,这样的海绵城市设计几乎随处可见。
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尽管“南水”进京十年有效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但节水、惜水始终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主题。
海绵城市建设,顾名思义,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有效地吸纳、收集雨水并加以利用,一方面减轻城市排水压力,一方面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通过对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节约水资源。
“南水”进京十年,北京建设了7300余个海绵城市项目,这一块块“海绵”帮北京留住天上来水。
位于通州区的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园区里,有一个“生态湖”,也是园区里的海绵设施之一——调蓄水体。
胡同内外处处藏着“节水”巧思 走进西城区油漆作胡同5号院,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院子里不但路面平整,院子中间还有一座凉亭,凉亭四个角分别有下凹的小池子,旁边还摆着花盆和一个“坛子”,错落有致,很是好看。
“可别小瞧了这些设计,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哪个都有用。”西城区城管委水务管理中心主任李靖挨个给记者介绍起来:全院地面基本采用透水铺装,雨水可以直接下渗回补地下水;小池子可以储存一部分雨水用于居民浇花,如果雨水高过池边就会溢流进旁边的排水沟;“坛子”看着不大,却是个分成两层的花坛,上层可以种花,下层就像一个水盆,带有水龙头,方便居民取水。不但如此,院子里每间房子的房顶还安装了雨漏管,可以把雨水导流到雨水桶收集起来用于冲洗地面等。
李靖介绍,油漆作胡同5号院的海绵城市改造是去年完成的,今年汛期经历了两场大雨的考验,“院内排水系统工作顺畅,没有出现积水内涝。”同时,海绵建设也起到了节水的作用,并且让院落环境得到美化,居民出行更方便。
位于赵登禹路42号街角的一个长方形花箱,也是一块“海绵”。“有了这个雨水花园,不仅解决了下雨天道路积水的问题,也是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项目设计人员孙瑶说,通过在排水管下加装集水槽,将雨水导流至下方的花箱排出,花箱里铺设了用建筑垃圾和园林垃圾制作的土壤介质层、覆盖层等,“项目改造完成后,种在花箱里的花,整个夏天都不需要额外浇水。”
李靖表示,西城区在开展海绵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将平房院落的海绵城市改造作为全区推广的重要内容,通过铺设透水铺装,设置集雨桶、微型下沉蓄水设施、下沉花园等方式,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积水内涝问题,并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地面冲洗和绿化浇灌,以达到节水效果。目前,西城区已经有150余座平房院落完成海绵城市改造,每个院落每年可节水约20吨。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增长近300平方公里 老城区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化”改造,新城建设更要严格落实海绵城市理念。
位于通州区的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园区里,道路路面采用了透水铺装,绿化区域设置了比路面低5到10厘米的下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建筑物屋顶也设置了雨水截流设施。在北京艺术中心的西侧,还有一个“生态湖”,也是园区里的海绵设施之一——调蓄水体。园区内道路、建筑物、绿地等处汇集的雨水,通过管道排入调蓄水体,既能满足生态景观需求,又能将节约下来的雨水资源用作园区绿化浇灌和消防取水点。“通过这些海绵设施,现在园区95%的雨水都可以就地消纳。”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园区海绵项目设计师赵子晴说。
北京市排水事务管理中心雨水管理科科长马宁介绍,北京已经将雨水资源纳入了城市整体的水资源配置,主要应用于景观用水和市政杂用,目前全市每年利用的雨水资源大约5000余万立方米,“这就相当于节省了5000多万方的自来水。”
“新建成区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和留白增绿,逐步落实海绵理念,这是现阶段北京系统化、全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北京市水务局海绵城市工作处一级主任科员华正坤说,“南水”进京十年来,北京建设了7300余个海绵城市项目,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增长近300平方公里,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已基本具备的区域)
达标面积比例由2019年的19.3%稳步增长到36%以上。“我们的远景目标是,在2035年,北京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都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华正坤说。
十年累计节水近10亿立方米 “尽管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得到有效缓解,但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候。”北京市节水用水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刘建国说,为此,北京始终坚持节水优先、量水发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积累了一系列节水制度,节水工作成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南水”进京十年来,北京不断加强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因地制宜完善再生水管网及加水站点、雨水集蓄利用等基础设施。全市共建成规模以上再生水厂81座,建成再生水管线长度达2274公里,再生水利用量由2014年8.64亿立方米扩大到2023年的12.77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占用水总量比重达到31%,成为全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2014至2023年,北京共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村庄等节水载体共10420个。近十年来,北京累计节约水资源量达到10亿立方米,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3月1日起,《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施行,全社会节水、全领域节水和全过程节水渐成风尚,首都节水、治水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仍将持续提升。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