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宜春市政府新闻办、宜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宜春市财政局、宜春市袁州区城市管理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介绍该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宜春市中心城区仍有110公里的合流管主干管,部分管网管径较小,雨天管网超负荷运行,导致排水不畅。近年来,随着极端强降雨天气增多,中心城区部分道路出现易涝积水现象,如:化成路实验中学门口道路积水,影响学生和居民出行。
中心城区铁路以南区域是由工业园区和农村发展而成的城乡结合部,排水设施短板明显:源头仍有部分单位和小区雨污分流不到位;中间的市政管网老旧破损、错漏混接较多;末端的城南3处临时污水处理设施,因设备老化而处理能力衰减,导致雨污混合水排入袁河,污染城市水环境。
今年,宜春市委、市政府为解决中心城区易涝积水、城南片区雨污混流这两个市民关心关注的问题,将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列为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和袁州区政府负责实施。
加强排水管理,推动提质增效
强管理。宜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每年修订中心城区防汛排涝应急预案,常态抓好管网养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汛期巡查值守,完成75个积水点改造,创新排涝信息化管理,在线监测预警、调度指挥,自动开闸泄洪、发布警示,提高了管网联调联排和排涝快速响应能力。
强装备。宜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争取3亿元特别国债启动江西省移动排防应急救援基地——宜春移动排涝能力提升项目建设,购置了一大批移动排涝及排水管理设备,提升全市排水防涝应急能力。
强机制。宜春市印发了《宜春市城市排水设施全过程管理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全过程管理,提高全市排水设施管理水平。
系统推进工程建设,提高排水防涝能力
宜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袁州区政府推进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完成中心城区23个易涝点、75个积水点改造,消除了市民出行安全隐患,确保安全度汛。中心城区新建(改造)排水管网60公里,有效完善城南湖田片区排水体系,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列全省前茅。添置了28万方/小时的移动排涝设备,提高宜春市排水防涝能力。
中心城区城南和湖田排水管网建设项目,新建(改造)排水管网10.2km,解决了怡欣小区、怡月小区等9个小区,凤凰山、湖田村委会等2个片区,湖田高速路口、海尔思路等9条路段的内涝积水和雨污混流问题。如:城南片区明月华府小区雨污分流不到位,导致小区污水溢流,雨污水合流接入市政雨水箱涵,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南河口水质。此次,袁州区实施了明月华府周边合流管雨污分流和管网错混接改造,项目完成后城南河口水质大有提升。
南庙河清沥江截污干管建设项目,敷设5.7公里污水干管,打通了中心城区铁路南北污水管网瓶颈,解决了清沥江、南庙河2个临时污水处理站点雨污混合水排入袁河的问题。
中心城区城南片区及袁河上游排水防涝工程,包含25个子项目,新建(改造)49公里排水管网,解决了千年美丽红绿灯交叉路口等23个内涝积水问题。如:千年美丽红绿灯交叉路口是城南重要交通路口,地势周边高、路口低,呈“锅”状;路口雨水箅子少、雨水管径小,下雨时积水严重,市民“路难行”。今年在该路口综合施策:源头高水高排,在千年美丽小区后山修建截水沟,将上游山水就近引入清沥江;路口快收快排,在路口增加截水沟、雨水箅子,打通断头雨水管,增加排水断面,加快雨水收集。
宜春财政:加大“里子”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会上,来自宜春市财政局的新闻发布人就记者提问作了回答。据介绍,近年来,宜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加大了城市排水管网等关系市民幸福指数的“里子”工程的投入。
今年,宜春市采取财政安排、向上争资、整合利用等方式,投入约8亿元,启动了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提升等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同时,整合利用市县两级14个消防救援站点和1个经开区闲置办公楼作为移动排涝设备停放仓储场所,减少重复建设。“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每年市财政投入约7500万元用于市本级排水设施运维,有效保障了城市排水防涝正常运行,推动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