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城市更安全、更“聪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画出了“路线图”。
所谓韧性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比如,恰逢雨季来临,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社会能够快速广泛动员。这些都是城市韧性的体现。近年来,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关键抓手。
2020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批在重庆、太原等21个城市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并在济南、广州、烟台创建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重庆为例,截至去年底,重庆建成3个智算中心和1个高性能计算中心,通用数据中心建成机架数达10.8万个。可以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韧性城市的打造相辅相成,已经成为各地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来看,“智慧”二字伴随着城市发展。在《意见》11条重点任务中,有5条直接涉及到智能化、智慧化。其中,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值得关注。今年以来,浙江杭州开放八城区3474平方公里作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应用区域,占全市面积超20%;广东深圳公布新增43条道路,使全市自动驾驶开放道路里程达944公里;北京开放首个高铁站自动驾驶测试,明确北京经开区往返北京南站自动驾驶测试范围……可以预计,随着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完善,“聪明车”驶上“智慧路”将带来亿万级的市场空间。
如今,不少城市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实现对风险和灾害的事前速效预警、事中有效应对、事后高效救援。无论是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还是加快构建国家、省、城市三级平台体系,《意见》部署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旨在加快推进“新工具”落地应用。对于各地来说,就要健全支持政策,鼓励科技、金融等领域企业积极围绕韧性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
当然,打造韧性城市既要多挣“面子”,又要充实“里子”。为此,《意见》明确要求,因地制宜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消火栓(消防水鹤)、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应当看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未来,业内各方还要合力进一步解决“谁来建”“怎么建”“钱从哪儿来”等问题,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让看不见的“城市生命线”加速更新。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打造韧性城市,正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市治理深度融合,“面子”好看、“里子”有用,百姓生活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