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绵城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海绵城市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企业规模分析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已达到约25350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海绵城市建设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全国每年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总额超过4000亿元。2021~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规模预计为7万亿元,对应10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16.6%。这表明未来海绵城市行业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和工程方案不断成熟。从雨水收集与处理、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到先进的水文分析和模拟技术,技术创新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现代雨水收集系统可以通过先进的过滤和净化技术,确保收集的雨水可以供城市家庭和工业使用;透水材料、绿色屋顶等绿色基础设施的技术也日渐成熟,能够满足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的建设需求。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海绵城市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从事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等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上千家,一半以上集中在省会及经济特区以上的城市。其中,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是国内海绵城市行业相关企业数量较多的地区,约占到国内相关企业数量的75%。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多个相关行业的合作,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等。目前,中国已经有多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如南京、深圳、合肥、武汉等,并逐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将更加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也将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发布了一系列法规及产业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例如,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因地制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如大庆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并出台了多项海绵城市生态空间管控文件和技术标准;上海市发布《本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底和2030年底,建成区分别达到40%和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和投资规模将持续增长。有预测指出,到2030年,海绵城市市场空间将达到约8.1万亿元。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出台更多优惠的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行业市场现状呈现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技术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等特点。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政策规范的加强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发展,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来源: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