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海淀两会现场,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兼局长苏建华,携手区水务局“形象代言人”海点点,展示了海淀水环境建设的卓越成果。在全媒传播的平台上,他们向公众揭示海淀区水务局在“水清岸绿”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近年来,海淀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做出的努力令人瞩目。截止目前,海淀区已完成河道治理58.55公里,滨水慢行系统的建设长度达到79.3公里,实现了蓝绿融合的美丽变革,整合出了546.13公顷的生态绿地。具体到2024年,水务局更加聚焦目标,计划完成河道治理17.35公里,再建成滨水慢行系统32.7公里,以实现332.4公顷的蓝绿交融面积。
通过对清河之源、南旱河及南沙河等主要河道实施生态化治理及景观提升工程,海淀区引入了“柔岸增绿”的理念,打通慢行断点,架构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岸空间。区水务局将水生态恢复与都市文化有机结合,让每一次在水畔的漫步都如同穿梭于自然与文化的交融旅程。
2024年,海淀区更是新增了一批带有浓郁海淀文化特色的滨水慢行景观。例如,全新的清河之源滨水公园,面积达6.65公顷,建设特色在于恢复蓝绿融合的生态底蕴,塑造临水的环绕空间,打造出适合全龄段的休闲活动区域。
向北延伸的黑山扈沟,西起京密引水渠涵洞口,东至老龙口桥,全长1.15公里。通过实施“柔岸增绿”,海淀区有机地提升了慢行体系,营造出更为流畅的两岸活动空间,蓝绿缝合的景观面积达14.5公顷。
同时,南旱河滨水慢行景观提升工程全长5公里,更是实现了南旱河两岸10公里岸线的贯通,经过联通桥下空间等慢行断点,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的慢行系统,这里既有骑行路线,也有滨水步道,丰富了市民的休闲体验。
而南沙河的滨水慢行景观提升工程总长11.2公里,它联通了20.4公里的滨水慢行系统,进一步缝合了160公顷的蓝绿空间。这些沿岸空间的整合,不仅提升了河流的生态价值,同时也为城市的美观增添了不少分数。
为了将公园文化深入人心,海淀区在“清河之洲”公园中增设了慢行步道2.4公里,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运营模式,提升了公园的多重休闲服务功能。今年,他们还推出了露天电影、花朝节、七夕国风姻缘会等系列活动,将文化深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受到了热烈欢迎。
同时,在建的西玉河雨水湿地公园,面积高达85.04公顷,位于故宫博物院北院区,这里将成为再现自然体验的绿色湿地,通过生态特征丰富水岸生境,为市民提供更为开阔的休闲空间。
水务局还积极打通历史遗留下的水系骨架,积极推进海淀六大循环水网的建设。2024年,上庄片区补水及循环工程的完工实现了海淀区水生态的全面提升,7条主要河渠得以补水,水面面积增加至19.39公顷,海淀的生态水网也是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态网络。
海淀区水务局的努力,正在显现出成效。已实现41条河渠的生态补水,水道总长度达到了223.51公里,日均补水量也达到了42万立方米,水面总面积更是增至278公顷,标志着海淀在水生态格局上的重要突破。
区水务局在未来还将继续深化改善,特别是在海淀南部,将推进清河、小月河、永定河引水渠等城市滨水绿廊建设,致力于设计出更多融合都市与自然的高品质滨水空间。
在海淀北部,西玉河雨水湿地公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南沙河通航的整体谋划,以及风格渠、友谊渠、宏丰渠等滨水慢行系统的有序推进,将继续为海淀描绘更为美好的蓝绿生态画卷。
这样的水环境改善,不仅提升了海淀区的生态质量,更为市民提供了更为理想的休闲空间。随着这些工程的逐步落地,海淀区正一步步走向蓝天、绿地与水系协调发展的美好未来。政府的努力,再加上市民的积极参与,将进一步推进海淀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源:北京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