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传统排水运维模式,以人工作业为主,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且人员社会地位低;传统排水管理模式则存在碎片化管理、管理底数不清、控源截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水环境治理成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广州深化城市排水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了广州排水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攻坚研发了一大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清疏装备,应用于多个作业场景,将科技创新的突破、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推动排水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强劲动能,助力广州取得历史性治水成果,以绿美广州生态建设为牵引全面打造美丽中国城市范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广州水投集团广州排水公司全力聚焦水环境治理硬仗,以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研发应用一大批数智化装备,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排水治理之路,以不断强大的现代排水保障水平,助力广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跃升。
一、小型智能清疏装备量产应用,助力美丽城乡建设
针对城中村人口密度大、工商业发达、街巷狭窄等管网养护难点,广州排水公司自主创新研发小型智能化清疏装备,填补内街内巷机械清疏作业空白。目前,已实现首批30台量产并运用,有效解内街窄巷管网的各种堵塞工况,促使作业效率提升3倍,节省人工成本近70%。在此基础上,创新驻点式清巡一体化工作模式,搭建“码上办”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为民服务质效,以科技赋能推进城中村排水治理精细化,助力美好家园建设。

图1 使用小型智能清疏装备作业
“每天傍晚大家准备晚饭之时,便是我苦恼之时。”原来家住珠村大塘边堂街的潘先生,在用水高峰时,生活污水从家里洗手间翻涌而出。为更彻底解决潘先生的困扰,广州排水公司决定对潘先生家的排水“问题管道”进行工艺改造,并在施工期间,利用小型清疏装备在窄巷持续提供管道打捞清理、水冲车高压水枪冲洗等作业,尽可能缓解污水溢流、反涌等问题给市民带来的困扰。“你们的工作,得到居民们的认可!”2023年8月21日,珠村村委工作人员及求助居民代表潘先生,将写有“溯本清源纾民困兢兢业业解民忧”大字的锦旗赠予广州排水公司工作人员,感谢工作人员为居民“排忧解难”所付出的努力,让居民的幸福更有质感,让城市的发展更有温度。

图2 在珠村村委门口获赠锦旗
二、水下智能(不停产)清淤机器人多场景应用,巩固美丽河湖治理成效
聚焦传统泵站清淤易产生污水溢流、安全系数低、作业时效低等痛点,广州排水公司集智攻关了恶劣污水环境作业下智能定位、导航、避障等技术难题,率先研发了国际领先的不停产清淤机器人,并组建了专业化队伍,较传统清淤方式作业时间缩减约30%,现场作业人员减少近50%。水下智能清淤机器人已完成泵站、深隧、渠箱等设施清淤约27宗,共清理淤泥约2978吨。其中,泵站、渠箱不停产清淤共减少污水溢流约1127万吨(COD污染物约2048吨),有效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截至目前,清淤机器人已获得13项国家专利,荣获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州市十佳管理创新项目等多项奖项,并入选首届广东省十大生态环境创新案例。
为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大局,为广州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3年3月,广州排水公司针对东濠涌深隧开展了首次非汛期专项清疏工作,通过智能清淤机器人+高扬程吸污车组合作业,突破了单一设备无法深入高纵深的主隧进行有效抽吸的极限,累计清出淤积物约358立方米,较为彻底地扫清了深隧系统运行中存在的积淤盲点,标志着国内首个深层排水隧道智慧化、机械化清疏作业取得重大突破,为行业提供了思路方案和示范样板。

图3 东濠涌深隧清淤作业现场图
三、通沟余泥处理站高效运行,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曾经公司的通沟余泥处理处置工作只能外委,而龙归通沟余泥处置站投入运营后,我们不仅基本实现了全自营专业化处置,而且还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广州排水公司相关负责人感叹道。为加快先进绿色技术在排水领域推广应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广州排水公司于2023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华南地区产能最大的通沟余泥处理站,切实填补了广州中心城区通沟余泥集中处置缺口,有效助力“绿美广州”建设。采用湿法分离脱水减量化工艺,集成4大核心处理系统、5套水循环管线及78种生产设备,对余泥进行3级深度处理,减量化率超70%,分离、清洗出的细砂,可直接作为宝贵的建筑材料使用,分离高燃值的有机物,可用于园林绿化,固体物质资源化率近65%,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

图4 龙归通沟余泥处理站现场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广州排水的奋斗目标。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快排水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导向,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排水现代化治理体系,以高质量排水服务推动城市治水能级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奋力在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中作示范、当样板。
来源:广州水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