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2017年的64.9%到2024年的89%,由2018年国考断面劣Ⅴ类水质占比18.8%到如今实现劣Ⅴ类水体稳定消除,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27.7%跨越提升至43.9%。一系列的改变对于每年有近半年河流冰冻期的吉林省来说,实属不易。
“自2018年起,吉林省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贯彻‘保目标、抓问题、强措施、求实效’的十二字工作要求,坚持‘水环境、水生态与水资源’‘城市与农村’‘岸上与水里’三个统筹,严格实行‘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全方位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旗威表示。
精准管控,统筹推进全流域协同控制 多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一把手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实地督导检查,系统安排部署碧水保卫战和“两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行动。
吉林省加快修订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三水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写入条例。相继出台《吉林省重点流域劣Ⅴ类水体专项治理和水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联合行动方案》《吉林省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规划(2018—2035年)》,形成科学系统的辽河治理体系。印发《吉林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提升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努力为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资金如同源头活水,为保护注入动力。“十四五”以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推动57个水污染治理和保护项目进入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争取国家资金12.2亿元。组织上下游、左右岸县市签订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完善横向资金补偿、纵向资金奖励机制,推动各市县自觉融入“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治理格局,各地互相补偿5133万元,落实奖励资金1.81亿元。
精准管控是吉林治水关键举措,锁定“两河一湖”(东辽河、饮马河、查干湖)重点区域,创新“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依据东、中、西地域特性与流域特点,“一河一策”“一源一策”“一口一策”精准发力,筑牢水源到流域的防护网。
坚持“四不两直”直击重点时段、区域,发现问题依规约谈,主体责任压紧压实。“重点顽疾要多关注、常摸底。”吉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刘中峰介绍,将水质波动较大、存在反弹风险的45个断面列入重点管控清单,2024年加密监测样本1080个,研判分析数据4320组。
本着“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的治水思路,吉林省连续6年开展污水直排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紧盯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目标,压茬式开展复核复查,建立“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链条监管模式,有效遏制污水直排问题。2024年,完成2.28万公里河湖岸线排查,现有7190个排口全部完成登记管理。
“2024年,我们首次会同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对全省全域入河排污口进行了卫星遥感影像采集和解译,最大限度做到无死角、无遗漏。”刘中峰说。
在综合整治排查入河排污口的同时,吉林省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等基础设施提标扩能,着力补齐治水短板。“十四五”以来,全省新改建城市污水处理厂24座、管网2000公里以上,76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82处县级城市建成区水体完成排查,104条既有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
重点攻坚,合力守护查干湖生态福祉 “查干湖四季皆美,春赏开湖、夏来纳凉、秋观芦苇、冬看冬捕,没事就爱来湖边转转。”在湖边散步的居民王大爷十分惬意。查干湖水质的改善,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祉。
吉林省高度重视查干湖流域生态治理工作,省委书记黄强在查干湖调研时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提升。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多次实地调研、专题研究,并作出“用较短时间推动查干湖治理保护尽快取得显著提升”的重要指示。
出台《查干湖治理保护规划(2018—2030年)》,依托吉林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累计投资26.7亿元,实施查干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24个项目,以查干湖为核心,通过河道治理、引水灌溉、生态修复等工程,调配利用洪水资源和灌溉回归水,实现松花江—查干湖—嫩江水体连通和动态循环,实现查干湖死水变活水。
2024年,吉林省继续出台《查干湖生态治理专项工程实施方案1.0版》,确定以“点源控制、面源截污、内源治理、外水补给、生态修复、强化管理”为治理思路的20项治理保护措施。启动《查干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及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对策研究》,实现专项研究点位全覆盖监测。
“2024年,我们开展了查干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对发现的7个重点问题全力推动整改。”刘中峰介绍。
据悉,总投资29亿元的大安灌区二期(一步)工程已投资19亿元,建成后将根本解决高碱退水入湖问题;前郭灌区灌溉提升工程已完成投资1亿元,2025年建成后将有效削减入湖污染。
成效不负努力,查干湖水质连年呈现整体向好态势,生态保护成效硕果累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让查干湖“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乡村治水,因村施策赋能水美新篇 在吉林省珲春市英安镇富民村,皑皑白雪覆盖着屋顶与田野,村头的小河虽结上了冰,冰层下悄然流淌着清澈的水流。“以前冬天污水横流,现在村里建了污水处理站,有专人管,日子舒心了,环境也变好了。”村民张大爷告诉记者。
在富民村建设的污水处理一体化全自动运行厂站,日处理量达500立方米,有自动切换、报警功能,满足了全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污水处理装置让生活污水从原来的路边随意“一倒了之”,变成现在的有序处理、洁净清新。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因村施策,建管并重,2024年统筹省级污染防治资金3000万元,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9512万元支持项目建设。编制吉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设施运行管理工作指南,采用“管网+治理设施”“改旱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启动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三年行动,力求在3年内根本性解决全省农村生活污水问题。截至目前,已新增完成1398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27.7%跨越提升至43.9%,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巩固改善为目标,在机制创新上寻求新突破,在监督管理上展现新力度,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作为,逐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目标。”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平安说。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