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守河流水质底线、严防饮用水水源风险、严管入河排污总量、严控黑臭水体反弹,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水为笔,为生态惠民交上6张满分“治水答卷”:8条河流1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45条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为100%,10个入海国考断面总氮削减任务完成比例为100%,14处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在100%,75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完成率为100%,6河8段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100%。
严守河流水质底线,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系统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实施《大连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不断健全“三水统筹”的管理机制,规划确定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等刚性指标均符合预期目标。实施河流污染精准溯源,全面发现畜禽养殖粪污堆存、城乡生活污水溢流、农村生活垃圾散排等涉河突出问题。建立国考河流流域内污染源台账,开展污染溯源和定量分析。基于溯源结果,编制主要河流“一河一策”管控方案并推动落实。推进河流水质污染补偿,发挥河流断面水质污染补偿机制的经济调节作用,探索上下游双向补偿,激励上游地区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污,共同促进流域水质改善。
严防饮用水水源风险,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持续开展风险源排查,聚焦保护区及周边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厂、道路穿越、围网等重点部位,建立健全“一源一档”和环境问题整改清单。深入推进问题整治,针对水源地风险开展现场检查和督导,开展水源保护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消除环境隐患。积极应对水华风险,组织制定“一库一策”水华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常态化巡查和监测,及时分析研判水华趋势,指导督促属地政府和水库运营管理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水华,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
严管入河排污总量,降低河流污染负荷 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建立“一口一策”台账,将1047个排污口的基本信息、对应断面等内容录入信息系统,逐一核实涉水企业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完成30843家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涉水企业与入河排污口信息关联,组织有序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及分类规范化整治。降低入河排污总量,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涉水重点排污单位提质增效,总氮指标在确保排放达标的基础上尽量压减。
在全市8条国考河流和45条入海河流流域内新设排污口的涉水项目,总氮排放浓度控制在10mg/L以下,其他出水指标参考对应水功能区和国考、入海河流考核标准进行合理设置。优化入河排污口审批,创新开展多评集成模式。将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和环评审批两个事项纳入同一文件报批,变串联事项为并联事项,同步开展技术评估。这样既破除了原有环评和入河排污口各自论证的制度掣肘,又进一步压缩了审批时限。
严控黑臭水体反弹,增进市民生态福祉 落实长效管控机制,大连市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年度重点民生项目,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组织每周巡检河道水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持黑臭水体整治“长治久清”。提升城市水体品质,中山区实施明泽湖生态治理工程,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的手段,对湖泊水体进行综合治理,有效提升湖泊水质,恢复水体生态系统;高新区建设凌水河中水设施改造工程,将生态中水作为景观湖泊的“活水”水源,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沿线三所高校的景观湖中,实现河湖联动、河道循环,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印发《大连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参考指标(试行)》,明确美丽河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按照《大连市美丽河湖建设方案》,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碧流河水库、湖里河入选辽宁省第一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