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舟山市,国能浙江舟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运行部工作人员近日坐在海水淡化控制室的电脑屏幕前,密切观察着各项数值。一个个不断跳动的温度、流量、压力数据背后,是厂区内热法海水淡化装置昼夜不息运转的“脉搏”。
去年,舟山电厂三期5号、6号机组正式投产。装机容量的增大也意味着生产用水的增加。据统计,去年,舟山电厂制得的海水淡化水,用于生产的约213.8万吨,平均每天达5858吨,较2023年增加了64.5%。
“这是省内首台热法海水淡化装置,运用到的原理就是‘气压越低、沸点越低’。”舟山电厂运行部化学专工单会会告诉记者,6台蒸发器被串联起来,输入一定量的蒸汽,通过多次蒸发和冷凝,可以得到多倍于加热蒸汽的蒸馏水,最高可日产1.2万吨淡水。
海水淡化水经过离子交换树脂后,再经过水泵输送至锅炉,成为锅炉补给水。此时,水中的电导率必须小于0.2μS/cm,该项指标比日常饮用纯净水更严格。近几年,舟山电厂花费百万元,采购了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总有机碳分析仪等仪器设备,用于化验锅炉补给水中的铁、铜、硅及有机物含量,检测水质是否恶化。
“用水大户”自给自足,既有利于缓解海岛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降本增效。“离子再生树脂的使用周期从原先的一周延长至半年,每年可节省用料成本10万元,还能省下很多人力成本。”单会会说。
数据显示,去年舟山市海水淡化供水量1.68亿吨,其中超1.53亿吨用于工业生产,两项数值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水淡化水已占全市工业用水总量的73.5%。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