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水面倒映着两岸的银杏与玻璃幕墙,皮划艇爱好者划破粼粼波光,咖啡馆的露天座位坐满了享受滨水时光的市民。
这片曾经水质黑臭的河道,如今已成为首都“亲水经济”的新地标。
亮马河的蝶变,正是北京市朝阳区水环境治理的缩影。
朝阳区创新水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在科技赋能与全民共治中,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核心区水环境治理的创新路径。
“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并重 “过去,我们的河道治理方式主要依赖硬质化护坡,导致生态功能丧失。”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胡新跃回忆道。近几年,朝阳区政府通过生态修复与水质提升“双管齐下”,推动河道治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来到通惠河南段,一条横跨河道的透水坝引起记者的注意。胡新跃告诉记者,透水坝看着普通,底下却藏着“生态黑科技”。透水坝如同“水质净化器”,利用火山岩滤料和挺水植物等构建起了三级过滤系统。“初期雨水冲刷地表污染物浓度高,透水坝能截留40%以上的COD和氨氮。汛期闸门自动开启,既保行洪、又控污染。”
雨污分流与管网溢流是汛期水污染的另一重要来源。朝阳区生态环境局还推动落实“清管行动”“清河行动”,最大程度减少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河的情况。据了解,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共疏通雨水管线127条、污水管线54条。完成27处雨污错接混接点位治理。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水环境管理体系 治理水环境,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朝阳区建立了一套集成监测、分析、预警与治理的智慧水环境管理体系,其中,朝阳区生态大脑综合指挥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进指挥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动着1822个排口、27个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每两小时,分布在400公里河道上的传感器就会传回COD、氨氮、溶解氧等9项指标,系统自动生成“水质健康指数”。“我们给每条河都建立了全生命周期档案。”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演示着报警功能,当坝河沙窝断面氨氮值异常,预警信息会立即反馈至属地网格员手机上,15分钟内就有人在现场核查预警点位的具体情况。
数字化变革重塑了朝阳区的治水逻辑,更催生了“数据驱动决策、智能动态调控、社会协同共治”的新型治水生态。这种转变使朝阳区水环境治理从末端截污向全过程智慧管控跃升,为大城市精细化治水提供了可借鉴的数字化转型样本。据了解,2024年主汛期,这套系统提前预警了90%以上的水质波动事件,处置效率比人工巡查时代提升6倍。
多方共建,共绘清水蓝图 水环境治理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朝阳区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共建”的方式,形成治水合力。
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例如,一些工业企业主动升级污水处理设备,确保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则参与河道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社区活动、志愿者巡河等形式,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小河长”项目已招募5500余名青少年志愿者,累计巡河13万公里,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5.7万小时。如今,青少年不仅成为“治水监督员”,还向身边人传播环保理念,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水环境治理的成效已逐步显现。2024年,朝阳区8个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其中2个断面达到Ⅱ类,创下历史最好成绩。未来,朝阳区将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科技治理手段,推进全区主要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让水更清、岸更绿、人更亲水,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在朝阳区,清水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