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持续推进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为巩固治理成果,防止问题反弹,运行维护工作是更加重要的环节。
目前,亳州市虽已印发《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实施方案》,但各县区大部分乡镇仍未有效落实,导致部分已完成治理的水体周边秸秆、垃圾乱堆乱放,排污口“冒泡”等问题。
2024年12月初,亳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水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全市2021年—2024年期间已完成治理的1158条农村黑臭水体,随机抽查214条,发现因长效管护落实不力,导致水体周边垃圾、秸秆乱堆放,已治理排污口反弹等问题共计88个,严重影响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为此,亳州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护,不断巩固农村水环境治理成果,提升治理水平。
多元化资金筹措。亳州市农村水污染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此,亳州政府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结合亳州市农村水污染治理实际需求,精心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积极申报中央和省级农村环境整治、水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项目,确保更多资金用于亳州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
技术创新与适配。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适合亳州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亳州市针对全市农村污水的特点和治理需求,研发低成本、高效率、易维护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研发出一种适合亳州农村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采用生物膜法和生态处理相结合的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等优点,已在部分农村地区试点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形成系统有效的部门合力。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系统治理,以污染源头管控为根本,建立农村水环境治理常态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例会机制和专项行动机制,打通壁垒、强化协作,共同应对和解决河湖保护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应用数字化系统,加强信息归集和动态管理;健全流域治理,完善涉水联防联控,联合相关部门加密“巡河、保洁、水质监测”三个频率,精准掌握水体变化情况,发现存在污水偷排漏排、侵占河道水域或乱堆乱搭等行为,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和纠正或及时上报问题至相关部门,同时协同提出合理的精准治理方案。
建立健全常态管护机制。督促各县区严格落实《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已治理水体日常巡查管护和保洁机制,将完成整治的水体纳入日常管护当中,定期开展巡查,及时清除水体漂浮物和沿岸垃圾,并对已完成的农村黑臭水体源头治理、水体净化、生态修复等设施进行常态化管护。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坚持管用结合,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水体和治理后的黑臭水体,推动农村水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推进农村黑臭水体从“长治久清”到“长制久清”。
强化宣传引导与群众参与。完善村民参与制度,在生活污水治理设计、选址和投资过程中,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同时,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充分利用专业人士、群众、新闻媒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力量,加强全社会参与和监督力度,形成社会共识。不定期协同民间河长、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开展护河护水活动,参与人员应分工明确,对水面漂浮物、河岸垃圾、杂草等进行清理,同时加强对河道周边环境的巡查和监管,宣传保护水环境的理念,及时制止乱倒垃圾、排污等违法行为,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氛围。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