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绵阳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正式步入海绵城市建设快车道。作为全国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核心区的科技城新区,聚焦辖区流域、城市、设施等层面,统筹实施、重点打造西片区防洪排涝项目(一期)、科技城新区排水系统整治、金钟上院等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未来之城”。
“海绵”成城市建设新标准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洪涝灾害,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方式。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之一的金钟上院,位于科技城新区西片区绵宏路与科创大道交会处,是新区集生态居住、商业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社区。金钟上院项目建设不仅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承载着新区拆迁群众的安居梦。
为此,在项目建设中,金钟上院秉持“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的建设理念,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协调的海绵型城市建设新模式。
据项目负责人梁里斌介绍,金钟上院项目采用了“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海绵功能新型小区建设思路,通过以源头减排为重点,结合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构建起全过程雨水管控系统。
小区的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可以实现雨水积蓄,经自净过滤系统后的雨水可回用于小区内部水景喷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方面,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减少物业开支等作用。
赋能“绿色新城”加快崛起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仅在小区建设中创新应用,更在“未来之城”建设中进一步拓展。
在新区西片区科技金融街、云上大学城、科技服务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拔节生长的同时,防洪排涝项目(一期)、起步区支路网工程、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及创业大道西延线(东段)等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也加速推进。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不再仅是出行的载体,更是“海绵”设施。起步区支路网工程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一项标志性示范项目,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内吞”和“外排”作用。该项目建设道路总长约24.6公里,共25条市政道路,涵盖道路、智慧交通、箱涵、管线、照明、绿化等市政建设方面,通过采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方式,赋予道路如同海绵般的“吸水”特性,再通过地下雨水管网系统提高排水能力。
目前,起步区支路网工程(直管区9条道路)涉及的路基工程、排水工程、路面工程及人行道工程等已基本完工,区域路网结构初步成型,有效改善了区域交通环境。“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下沉式连体树池等设施建设,力争2025年完成直管区9条道路的海绵城市建设。”西片区建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徐星说道。
同样发挥“海绵”特性的,还有科技湖公园、人行天桥、云水滴及附属设施、滨河北路改造、安昌河水环境治理等环境改造提升工程。这些项目通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水系网络,将地表径流雨水优先流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过滤,进一步增强城市对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能力。
畅通城市“血管”,增强城市韧性和活力。像这样的“海绵体”在新区还有很多,它们连方成片、交织成网,合力构建起连续完整的全新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让这座“未来之城”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未来,新区将持续深耕海绵城市建设,助力绵阳建设国家海绵示范城市,为广大市民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美好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来源: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