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房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正悄然改变着这里。从校园海绵化改造,到老旧小区居住品质提升,再到园区雨洪利用项目实施……近年来,房山区水务局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核心措施,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2024年房山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报告,房山区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率为36.66%,覆盖面积达24.6平方公里,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还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幅度提升。
打造“会呼吸”的校园 清晨,房山区第四中学的校园里,经过透水砖铺装改造的道路,宛如一条条“呼吸脉络”,与四周丰富的植被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以前我们现场调研时发现,校园里路面破损、坑洼不平。每逢雨天,由于道路透水性差及排水设施不完善,便会出现积水问题,师生出行极为不便。尤其是老式的水泥雨水调蓄池,在汛期更是难以起到调蓄作用。”房山区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唐芳芳说。基于此,房山区水务局经过对校园海绵措施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评估,最终确定将房山四中列为海绵校园改造的示范项目之一。
如今,校园内铺装了透水砖,建设了下凹式绿地等多样化的海绵设施,不仅有效解决了积水问题,还提升了校园的整体景观品质,也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内还引入了雨水调蓄池智能化控制系统。“这个系统能实时监测和调控雨水的存储与排放,无论大雨还是小雨,校园都能保持良好的排水状态。通过手机App(应用软件)就能远程控制,精准调控雨水资源。”唐芳芳介绍。
增强市民幸福感 走进农林路小区,这个曾经受积水困扰的老旧小区,早已焕然一新。经过海绵化改造,路面干净整洁,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以前只要下雨,路面就有积水,出行特别不方便。”居民王大妈回忆起过去的情景,“现在好了,有了透水砖,路面再也不积水了,雨天出行也有保障了。”
经过现场调研等一系列工作后,房山区水务局对农林路小区、良工佳苑等6个老旧小区实施海绵化改造,铺装透水砖约1.4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小区积水难题。同时,通过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小区的整体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居民刘大爷笑着说:“这次改造后,小区环境变好了,我们住得很舒心。”
在良乡经济开发区二期,雨洪利用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开发区的营商环境。透水砖与停车位的巧妙结合,不仅解决了停车难题,还提升了雨水利用率。唐芳芳介绍,这些植草透水砖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还具备出色的抗压性,能够满足车辆停放需求。同时,新建的15座蓄水池为开发区雨水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雨水资源最大化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离不开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房山区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联络员工作群,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6年来,房山区共建设各类海绵项目568项,汛期共渗蓄雨水径流约5400万立方米,地下水水位回升4.42米,在缓解城市内涝、提高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正在制定新一年的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唐芳芳说,房山区水务局将持续统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让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