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滞后问题日益显现,所带来的城市安全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严峻,如何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的必然选择。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由此,韧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01.城市排水管网韧性不足的原因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到了存量风险加速爆发和增量风险持续涌现的“叠加期”,地下排水管网各类问题开始显现,主要集中在管网带病运行问题严重、污水收集处理短板突出、城市排涝能力严重不足以及应急处置滞后四个方面。
1.管网带病运行问题严重 目前,我国老城区建设年代普遍超过20年,部分地下管网因建成时间早、设计标准低、长期高负荷运行,管道沉积、结垢、变形、脱节、渗漏等问题严重,管网长期带病运行。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发生路面塌陷事故600多起,其中超过1/3的事故是由排水管网施工或腐蚀老化等因素造成的。
2.污水收集处理短板突出 不少城市由于污水管网收集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雨污混错接现象普遍存在,污水收集率偏低、雨污混流、污水渗漏等现象较突出。部分地区由于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雨季溢流直排进入城市水体,引起水体水质下降。
3.城市排涝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多数城市降雨集中在6-8月,部分城市由于排涝设施规划设计建设不足,导致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汛期容易出现内涝积水事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有100多个城市遭受内涝灾害,造成了不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应急处置滞后 城市排水管网埋于地下,工程较为隐蔽,管网问题反馈周期较长,加之不少城市的排水管网管理是由多个部门负责执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城市排水管网养护管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排水管网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统一管理,往往管网出现问题后无法及时发现,使得管网运营管理长期处于事后处置状态。
02.如何提升城市管网的韧性? 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在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具有抗扰、恢复、适应的过程或能力的城市。对于城市排水管网来说,就是要建设在灾害风险面前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管网,需要把不断提升管网韧性贯穿排水管网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全过程。
做好管网排查,定期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 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城镇排水管网、排水设施的普查检测,定期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对排水设施进行周期性检测评估,可以利用管道机器人、传感器等装备,对城市地下雨污管网进行数字化排查,协助城市管网管理部门摸清管道存在的混接、破损、渗漏等缺陷问题及其地理位置,及时修复问题管网与设施,有效提升城市排水的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里子”工程,推进老旧管网高质量更新改造 充分运用地下管网普查工作成果,建立地下管网老旧破损、风险隐患管理台账,完善城市地下管网设施建设协调机制,逐步对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材质落后、功能失效的老旧管道进行更新改造,力争改造各类管道10万公里以上。同时,要以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为核心,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综合采取清污分流、检查井和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溢流污染控制等措施,持续推进污水管网补短板,提升城市整体生态韧性。
修订相关标准,整体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强化封闭、抗淹、迁移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相关设施分类改造,确保运行安全。要把极端天气应对、自然灾害防治融入城市发展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完善防洪排涝标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抗灾设防标准,实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数字赋能,提升城市排水管网智能化水平 借助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和排水防涝智慧管理平台。比如“管网大脑”运维平台,可以实现管道实时动态监控、预警、调度等一站式管理,监测和预警信息同步与应急管理、水利、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共享,满足日常管理、运行调度、应急抢险等功能需要。
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建设“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渗透与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城市排水与内涝防范相关应急预案,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加强流域洪涝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按职责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等动态信息,落实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做好城区交通组织、疏导和应急疏散等工作。同时,按需配备移动泵车、长航时通信无人机、应急发电车等特殊装备,完善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制度及调用流程,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来源:市政排水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