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人员操控CCTV检测机器人。
4月6日,市区新华路唐闸小学南侧空地上,2台挖掘机、1台压路机默契配合,原本杂乱无章的施工场地渐渐恢复平整有序。“我们这两天一直加班加点,要在清明假期结束前完成积水点改造。”现场的施工人员宋超告诉记者。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气候形势复杂,将呈现出涝旱并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为有效提升城市在夏季极端天气下的韧性和应对能力,我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系统地升级各类排水防涝设施,确保在4月中旬前高质量完成市区排水防涝设施提升工程。”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副主任陈海荣说。
系统谋划设施升级“一盘棋”
家住崇川区新华景苑的市民朱明明感慨道,过去每逢大雨,家门口的道路就会积水,尤其是小学上下学时段,骑电动车的市民和行人常常不得不蹚水而过。“如今,政府在此处新建了雨水管道,彻底解决了困扰我们的难题。”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此处地块开发导致原先的河道被填埋,道路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市市政设施管理处设施管理三科副科长张哲夫说,“因为地处学校周边,我们在两套施工方案中选择了一套对市民出行影响最小的方案,在道路南侧的空地内敷设一条管径为1200mm的雨水管网,新建管道总长272米,接入闸南一河,彻底解决雨天排水问题。”
与此类似的积水点改造还有永兴路、长泰路两处,都是近两年地块开发导致雨水排口被填埋而形成的。三处积水点改造共计新建雨水管网753米,改造完成后成功疏通雨水排放的“堵点”。
自去年起,南通市市政设施管理处依托国债资金支持,实施市区排水防涝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全方位补齐排水设施现状短板。项目采取系统谋划、分步实施的方式,避免“大拆大建”,通过排查、梳理、攻坚、整治的流程,精准识别风险点,系统提升设施功能,形成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管网运行“软实力”
雨水管网宛如城市的“地下动脉”,其畅通无阻是保障城市“新陈代谢”顺畅运行的关键所在。
在越江路城港路交叉口西侧路北,一辆疏通车停靠在路边,工人们身着橙色反光背心,将一条粗大的黑色水管放入雨水井口。随着高压水泵的启动,强劲的水流将堆积的淤泥和杂物冲散。在不远处的检查井旁,另一组工人手持吸污装置,将冲散的淤泥和杂物吸出,装进一旁的污泥运输车。尽管工作环境略显脏乱,但工人们一直保持着专注的姿态。
管道疏通工作结束后,一台外观酷似玩具汽车的CCTV检测机器人被放入雨水管道,机器人沿管道爬行的同时,管道内部的实时高清画面被传输到一旁的监视器上。技术人员对管道接口处有无裂缝,管内淤积以及破损、渗漏、错位等结构病害进行排查判断,制订下一步的修复计划。“我们已经对全市500余公里的雨水管网进行了清淤和检测,修复病害478处,修复管网长度达1520米,”张哲夫说,“采用非开挖修复的方式,减少了对市民出行的干扰,更是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提升了地下管理的‘软实力’。”
“我市部分道路的雨水边井原先为侧立式,遭遇短时强降雨易被杂物和树叶堵塞,影响雨水的收集效率,”张哲夫向记者介绍,“本次提升改造将侧立式边井改造为平箅式边井,共计完成改造592座,有效解决了雨水收集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同时,我们在检查井内加装了1273个防坠格板,从细节处提升了设施安全性。”通过对管网和排口的系统优化,从源头上夯实了城市排水的根基,真正实现了管网设施“畅快喝水”“高效排水”。
精准赋能排水管理“智慧芯”
依托于自主研发的南通城市道路桥梁运维管理平台,市市政设施管理处整合了河道、气象、闸站等信息资源,及时全面掌握雨情。雨水泵站通过智能化感知设备实施自动化控制,根据实时监测的水位数据自动调整水泵运行状态,确保排水系统的高效运行。此外,泵站还配备了远程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中控室或移动设备实时查看泵站运行情况,实现远程操作和故障预警。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泵站的运行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此次我们还全面升级了智慧管养手段,运用二维码和互联网技术,为全市1792个雨水排口赋予了专属‘身份证’。”通过扫描二维码,工作人员能够迅速获取每个排口的精确位置、管径、流向等关键信息,不仅省去了过去查找图纸的烦琐流程,更实现了排水设施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通过前瞻性谋划、系统性推进,南通城市道路桥梁运维管理平台已成功实现排口、管网、泵站“一张图”管理,河道、气象、闸站等信息及时查询,隧道、下穿道实时监控,应急车辆、设备线上精准调度等功能。这些功能的集成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为城市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源:南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