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住在‘垃圾山’上,苍蝇多、臭味大,我们不得不搬出去。治理后,清新空气回来了,人居环境好了。2023年,我们在原址新修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房,在城里上学的两个孩子,每天下了晚自习不住城里,都要回来住。”说起张王村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防渗改造工程实施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云峰镇张王村五组的何国菊满脸喜悦。其实,这只是广元市大力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开展“垃圾山”防渗改造,还清水绿山于民
像何国菊所说的“垃圾山”,其实就是城乡生活垃圾填埋场,苍溪县城周边就有两个这样的生活垃圾填埋场。
采用简易填埋方式的苍溪县陵江镇金垭子垃圾填埋场,虽然在2010年就停用并临时封场。但由于防渗措施失效,渗滤液随地表径流进入郭家沟水体、渗入地下水层,不仅对周围水体、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而且对嘉陵江构成严重威胁。
张王村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虽于2019年9月停用,但因场底防渗不规范、截排水沟年久失修,导致污染物向周边扩散,造成文焕沟水体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
一方面,广元市积极申报实施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对受到严重影响的38户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
投资2773万元实施的张王村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工程治理项目,采用“源区削减”+“末端管控”技术路线开展地下水污染治理。苍溪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晓燕说:“工程实施后,区域地下水主要超标因子显著降低,地表水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渗滤液日均产生量由265立方米/天削减至52立方米/天。农户撂荒的耕地复种了,周边农家乐收益明显增加。因环境问题搬离的38户居民中有35户回迁。”
在金垭子垃圾填埋场防渗改造场外,复种的油菜、小麦绿油油的。“之前垃圾堆体下方被撂荒的60余亩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后,已全面复耕了。”苍溪生态环境局项目股股长任建舟介绍道。“我在这里做保洁已经有两年了,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肆虐的现象没有了,现在水清了、空气也好了,老百姓也没有投诉了。”在现场做保洁的苍溪县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龙军说。
2025年4月10日下午两点四十分,张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适时监测数据显示:化学需氧量为4.39mg/L,氨氮为0.589mg/L,pH值为0.589mg/L。“利用渗滤液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水,我们养殖了鱼和乌龟。”苍溪县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周瑞勇说。
实施42项建设任务,解决污染“老大难”问题
作为全国21个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之一,广元市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和地下水污染源渗漏排查清单;突出矿区涌水、傍河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垃圾填埋场和化工企业4个重点;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可推广、可复制的长江上游裂隙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规划实施了42项重点建设任务。
在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广元市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科学划定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从环境风险管控、环境准入、资源利用等方面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管理;将46家和14家企事业单位分别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探索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义务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一场一策”全面开展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分类整治;实施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划定,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地下水数据快速集合、快速评估、快速应用。如今,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苍溪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纪进介绍说,作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项目之一的苍溪县金垭子垃圾填埋场防渗改造项目,投资980万元采用“源头减+羽流控+末端管”治理技术路径进行防渗改造,消除了渗滤液对周围农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污染。
“工程治理后,周边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没法耕种的土地又恢复耕种了,沟里的水清了,困扰我们多年的污染“老大难”问题解决了。”陵江镇武当社区居民罗德平说,“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项目建设,让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深化试验示范,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成果10项
针对关闭矿企污水直排问题,广元市结合每个矿井的不同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一矿一策”治理方案,采取“疏、堵、治、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开展关闭矿企涌水整治。
如今,封堵后的旺苍县燕子乡锐锋煤矿矿区绿草如茵,废弃井口已经没有涌水流出,也闻不到异味。锐锋煤矿的改变,在广元不是个例。存在涌水污染问题的52家关闭矿企已全部完成整治。
“一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广元探索形成了10项可复制推广的管理和技术模式。”广元市生态环境局环保总监白浩志说。
比如,广元市在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管理方面,针对管控类区域环境监测、风险管控、环境准入等方面细化16项规定;在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方面,形成重点任务、工作程序等制度性规定;在废弃矿企监管方面,形成清单管理、水质监测、隐患排查等常态化、制度化监管体系;在环境监测井管理方面,从权属主体责任、日常维护、报废更换、标识标牌等方面明确制度性管理要求;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质量提升方面,从标志标牌设置、自行监测、隐患排查整改、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等方面明确质量提升具体措施。为省级层面和省内其余市(州)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在技术模式上,广元市探索形成的矿企涌水“疏、堵、治、管”治理模式,被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环境部的工作简报刊发;探索形成的煤矿矿井涌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被生态环境部《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技术手册》收录;探索形成的“关闭煤矿井涌水无动力跌曝交迭滤床处理技术”被生态环境部列为水污染防治领域示范技术;探索形成的“酸性矿井水阻隔—风险管控协同技术”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土壤污染防治示范技术;探索形成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源区削减—末端管控”协同防治技术被认定为达到国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这些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际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