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润荆楚,长堤护安澜。作为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湖北省近年来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探索出一条从"治水"到"兴水"的实践路径,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制度筑基:从“治水有责”到“治水有方”
面对4230条等级以上河流和755个省级保护湖泊的治理挑战,湖北在全国率先构建了“河湖长制”立体网络。2011年,武汉市便在全国率先试行了湖长制;201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湖长制纳入全省“一元多层”发展战略,全面实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湖长制;2015年,在潜江市、仙桃市、宜都市和夷陵区开展省级河长制试点工作;2016年,在《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印发施行后不到两个月,湖北开创性地提出了“河长制+湖长制”,正式实行“河湖长制”。3.8万名五级河湖长上岗履职,形成了“一河一档”的动态管理体系。
“河湖长制推行以来,荆楚大地河湖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湖北省水利厅河湖长处相关负责人刘超介绍。最新监测显示,长江干流湖北段连续六年保持Ⅱ类水质,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8%,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100%达标。
系统施治:从“一河之治”到“流域共治”
近年来,湖北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积极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和休养生息,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湖北省制定《幸福河湖评价指南》,完成1167个河湖健康诊断,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在襄阳,“三江五岸”生态廊道串起42%的城市绿化率;恩施州冷水河流域通过入河排污口整治、河道采砂规范、非法捕捞打击等行动保持Ⅱ类水质;天门市张家湖重现白鹭翩跹的生态图景。大冶市大港、京山市京山河、荆州市长湖、咸宁市淦河等四条河湖入选全国母亲河复苏行动名单。20个省级幸福河湖示范点引领全域发展,让“水光潋滟”成为民生福祉。
工程赋能:从“水患之困”到“水安之基”
作为国家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湖北编制完成《湖北省水网专项规划》,谋划157个“荆楚安澜”工程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杜家台分蓄洪区、鄂北二期等骨干工程稳步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具备可研批复条件。“荆楚安澜”现代水网骨干工程格局已基本形成,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坚实稳固。实践证明,湖北省水网建设在水旱灾害防御、灌溉用水保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2024年防汛数据显示,全省实现洪涝灾害零死亡,534处大中型灌区创下灌溉面积新高。
“我们将继续深化河湖长制创新,让每一滴水都闪耀生态文明的光芒。”湖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千湖之省到幸福河湖,荆楚大地正书写着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生态答卷,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崛起贡献湖北智慧。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