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应急局局长马坚泓22日走进“2025民生访谈”直播间,围绕新技术如何赋能应急管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等话题展开解读。马坚泓表示,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将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以改革创新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从人工智能到物联网:科技为城市安全戴上“更强防护罩”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安全风险呈现“复杂化、放大化、叠加化”的趋势,对安全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系统性、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马坚泓介绍,在此背景下,应急管理部门联合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围绕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领域的实际需求,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从“人海战术”转向“智能布防”。例如,针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专业性强的问题,上海市应急局执法总队推出了“安全知识助手”智能体;为了筑牢严格规范涉企检查的底线,推出了“执法情报助手”“案卷评查助手”“行为预警助手”等智能体。未来,还将积极探索AI在其他各领域的深入运用,加快推动韧性安全和城市治理的协同增效。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功能复合,生产生活场景复杂多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精准研判风险、高效应急处置。
近两年,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在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场所部位、基层终端末梢不断发力,加强态势感知,为城市戴上“云端把脉”的“智能手环”,回应市民对上海建设“高水平安全城市”的期盼。
在城市安全层面,不断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完善实时监测、动态预警、智能研判,依托物联网技术,上海市300多家实体化工企业、全部钢铁和铝加工企业、重点粉尘涉爆企业均已纳入在线监测,安全风险监测的“触角”在城市不断延伸。在民生安全领域,以居民小区为例,消防指战员可通过全景图、建筑“五视图”和“社区云”人房数据,快速锁定着火楼栋的位置以及周边道路、水源情况,在救援中实时查看建筑结构、住户数、居住人口等信息,自动提示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的所在位置,为精准搜救提供支撑。此外,依托“一网统管”“视觉中枢”和各行业领域平台的赋能加持,搭建起覆盖学校、工地、景区、场馆、机场、车站、重要路段等的灾害和安全风险视频监控融合平台。
“科技是当之无愧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将继续探索,使之不断形成应急管理工作的‘新质战斗力’,为城市安全戴上‘更强防护罩’,为市民身边的安全‘保驾护航’。”马坚泓说。
事前预警事后救助:上海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防汛防台风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上海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主要任务之一,更关系到上海整个城市的安全稳定。
回顾去年汛期,受全球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交替影响,上海遭遇了极端天气频发态势。台风“贝碧嘉”“普拉桑”先后登陆申城,其中“贝碧嘉”更是创下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纪录。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屡破纪录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据马坚泓介绍,气象部门初步预测显示,今年上海高温日数偏多,影响上海的台风或有2至3个。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和可能遭遇的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上海市应急管理部门将层层压实防汛救灾责任,完善预警响应传播渠道,持续做好汛期各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人员避险转移安全,做好极端事件应对准备,坚决兜住民生保障底线。
极端天气不仅考验城市防灾救灾体系,也是检验城市韧性的“试金石”。去年年底,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从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构建具有上海超大城市自身特点的韧性安全建设体系,并对灾前、灾中、灾后任务目标进行了细化。
在马坚泓看来,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健全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强化共建共治,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提高社会大众的安全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
另一项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有关的工作是上海市应急局正在牵头修订的《上海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采取一系列救助措施,包括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等多种形式,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及时获得食物、住宿、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优化监管执法方式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安全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024年,上海市发生382起死亡事故、死亡395人,同比分别下降12.8%、13.2%。消防方面,去年上海市共接报火灾15191起,造成49人死亡、78人受伤,同比也都呈现下降趋势。
“但上海市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不能掉以轻心,传统和新兴安全风险挑战并存,城市安全综合治理尚需持续改进提升。”马坚泓坦言,“除了靠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和行业有效的指导外,企业更应当深刻认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意义。”
今年将聚焦电动自行车、厂房仓库、城镇燃气、建筑施工、工贸以及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建筑保温材料等重点领域事项,开展全链条安全风险隐患综合整治,努力构建安全生产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要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应急管理部门要统筹好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马坚泓指出,优化监管执法方式,既要守住安全底线,又要对企业做到无事不扰。
据悉,在提升检查质效方面,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正在“三个有增有减”上下功夫:对“不放心”、风险高的企业,增加检查频次和力度;对管理规范、安全达标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和力度;对涉及民生和公共安全、易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关键环节,加大检查力度;对纳入“无事不扰”清单的事项,减少检查频次;同时,通过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筛查、自动巡检、智能预警等技术手段,增加非接触式检查频次,减少入企现场检查频次。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