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近日,水利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领域”制度体系。
“《意见》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破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水资源制约问题。”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旺说。
张旺表示,《意见》通过全面建立和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节水制度政策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实现到2030年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5年下降1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非常规水利用规模达到300亿立方米以上。到2035年,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将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短缺制约和水安全保障问题。
农业是用水大户,2023年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2.2%,农业节水的潜力巨大。
张旺认为,应加快完善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通过实施科学农业灌溉,提高在线用水计量监测水平,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节水市场制度体系和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调整农业种植方式和结构,促进农业用水效率效益的提高,夯实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根基。
工业是重要用水部门,2023年工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16.4%,在全社会节水中同样也占据重要地位,节水即减排、节水即治污。
张旺表示,要加快完善工业节水减排制度政策体系,通过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精准计量水平,开展水循环利用和用水权交易,发展节水产业,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布局和规模,提高工业节水及水循环利用水平,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动工业向绿色化、集约化、低碳化转型。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城镇是综合用水集中领域,提高节水综合效益空间很大。我们要加快完善城镇节水降损制度政策体系,探索开展水预算管理,推进水价水资源税改革,开展合同节水管理和再生水利用,促进建立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张旺说。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江河湖库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河湖生态流量不足甚至萎缩等水生态环境问题。2023年,我国主要江河劣V类水质占0.4%,劣V类湖泊(水库)占4.8%,太湖、巢湖、滇池轻度污染,超采区面积达26.76万平方公里,涉及18个省份,其中深层承压水超采区面积13.2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京津冀平原、辽河下游平原等。
对此,张旺表示,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就是要在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全过程中强化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减少新鲜水取用量和污水产量,加大废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增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这不仅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用水安全保障,也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良好的水生态公共产品,保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张旺说,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用水方式转变,淘汰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产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