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新闻通报会上获悉,随着《四川省“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1+6”方案》(以下简称《“1+6”方案》)的落地,四川正探索通过差异化战略定位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以形成覆盖全域、可推广复制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全省水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三江两湖一河”,即四川境内的涪江、琼江、青衣江、泸沽湖、升钟湖、赤水河。
6条试点河湖,涵盖省内多种类型河湖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
2024年,全省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今年是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关键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谋划“十五五”规划体系的承上启下之年。
“我们联合地方政府组织编制了‘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设的总体方案,以及具有针对性的6个子方案。”通报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表示,目前,全省正结合流域特色亮点,积极推动“三江两湖一河”水美标志性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水环境治理提档升级、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三水共治成势见效。
“6条试点河湖在地理区位、生态特征、资源禀赋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各具代表性,涵盖省内多种类型河湖。”芮永峰表示。以涪江(绵阳段)为例,其位于涪江流域中上游,干流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及以上,有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的良好基础。
琼江(四川段)作为川渝跨界河流,琼江大安、姚市河白沙、龙台河两河等国考断面尚未实现稳定达III类标准,支流水质相对较差,其联防联治战略定位关键且迫切。
青衣江支流(天全河)受上游梯级电站近饱和、水系连通性不足等问题影响,生态下泄流量难以稳定保障,极易造成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
当然,还有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考量。例如,升钟湖(南部县)是嘉陵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候鸟迁徙驿站,受限于道路交通不畅、旅游设施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足等因素,“两山”价值转化还不充分。
泸沽湖(四川)作为摩梭文化圣地与高原明珠,湖滨带人为干扰严重、大草海湿地退化较突出、农业面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赤水河(泸州段)流域生态资源丰富,但尚未构建清晰有效、安全可行的生态资产产权制度、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未能为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提供制度支撑。
确定24项具体任务,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样板 针对6条试点河湖各自面临的挑战,《“1+6”方案》明确,要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核心,重点突出涪江“三水共治”、琼江水质稳定达标、青衣江水生态修复、泸沽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升钟湖生态价值转换和赤水河生态资源绿色发展,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价值整体提升。
尤其是将涪江(绵阳段)、琼江(四川段)、青衣江支流(天全河)、泸沽湖(四川段)、升钟湖(南部县区域)、赤水河(泸州段)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践典范、川渝黔滇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示范以及美丽河湖标杆样板。
具体而言,力争到2027年,涪江(绵阳段)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稳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涪江”全面建成,成为中国西部美丽河湖代表,提出了巩固改善优良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加强生态价值转化4项任务。
琼江(四川段)实现全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建成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示范标杆和美丽河湖示范样板,提出了补齐流域基础设施短板、系统防控面源污染、统筹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建设、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5项任务。
青衣江支流(天全河)水生态健康水平明显提升,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级美丽河湖,提出了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水系连通和水资源保障、强化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化4项任务。
泸沽湖(四川段)完成湖滨生态缓冲带建设,水质稳定保持Ⅰ类、入湖河流水质总体稳定达到Ⅱ类,成为高原湖泊保护、生态价值转化、生态美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典范,提出了建设环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美丽村镇建设4项任务。
升钟湖(南部县区域)践行示范“两山”理念,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引领效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出了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推动农渔产业绿色发展、提升生态价值转化水平3项任务。
赤水河(泸州段)流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发展”典范,建设赤水河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提出了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打造生态酿造基地、建设生态农业高地、营造生态旅游胜地4项任务。
6个水美标志性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 “目前,6个水美标志性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芮永峰透露,涪江(绵阳段)、升钟湖(南部县区域)和赤水河(泸州段)3个水美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度较快。
“我们坚持多元共治、协同推进。”芮永峰表示,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深化全流域联防联控,推进各地方、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例如,绵阳市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纳入方案的11个重点项目中,三台县污泥无害化处置、盐亭县双林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台县西溪河、九曲河防洪沟渠整治及调蓄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3个,总计完成投资7889万元,剩余8个项目按既定时限加快推进。
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金透露,绵阳正在组织编制绵阳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再谋划、包装、实施一批系统性强、治理绩效突出的流域治理补短板、创亮点的项目,推动涪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提升。
“在推进水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泸州持续加大对酿酒、农业种植、旅游开发等领域的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为生态价值转换筑牢坚实根基。”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晓琼说。
据了解,泸州市建立定期调度机制,纳入方案的17个重点项目中,合龙溪喻嘴河生态治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2个项目已建成,总计完成投资4.5亿元,剩余15个项目正加快建设。
此外,南充市细化量化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具体建设目标,纳入方案的12个重点项目中,上游河漫滩生态恢复、水生态基底调查和评估项、生态价值转换3个项目已启动建设,总计完成投资16.6亿元,剩余9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芮永峰透露,下一步将督导相关市(州)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定期调度建设情况,有序推动各项建设工作。同时,深挖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开展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环境治理和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科技攻关,加快研究成果集成示范应用。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