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西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2024年度设区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的考核结果,吉安市再次获得“优秀”等级,这标志着吉安市已经连续六年荣获“优秀”评价。
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吉安市,何以能实现“六连优”?
“关键在于吉安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断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华程表示。
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花洲浮翠,水美岸绿,浅水沙滩,滨水石阶……来到新干县大洋洲龙溪河畔,原本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河流,经整治后清澈见底、风景如画。
龙溪河是赣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邻县樟树市,流经新干县大洋洲,境内全长4.45公里。“过去,这里的COD、氨氮、总磷等多项指标平均值超标,监测断面水质一度为劣V类水。”新干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邹广平表示。
针对龙溪河水质问题,新干县筹资8330.08万元,实施龙溪河水质巩固提升项目,同步开展大洋洲圩镇及部分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水库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污水管道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盐化工业城园区北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年均削减COD56.658吨、氨氮6.35吨、总磷0.954吨,断面水质从劣Ⅴ类稳定提升至Ⅲ类。
在距离龙溪河5公里的盐化工业城园区,投入财政资金2.1亿元,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智慧监管等9项安全环保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环境承载能力。
“目前,园区内所有企业的安全、环保、消防等数据全部接入平台,全流程、全时段、自动化监管废气、废水、固废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平台就会自动预警,督促企业规范运行、达标排放。”盐化工业城园区相关负责人徐思文说。
从水下到岸上再拓展到工业园区,新干县系统治理污染,正是吉安市深化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吉安市建立健全“环委会统筹协调、专委会分兵把守、部门牵头推进”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自然生态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八大攻坚战,大力防污治污减污,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十四五”规划以来,吉安市累计减少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排放量分别为3018吨、2563吨、10946吨、1171吨,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四五”考核目标任务,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截至3月底,全市37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赣江干流13个断面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国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93.3%,县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95.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完成率100%。
民生为本,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
走进永丰县佐龙乡吴村新村,一幢幢新落成的小楼房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之中,村民们或悠闲散步,或含饴弄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吴村原址位于永丰县循环经济产业园西区,因循环经济产业园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永丰县在紧盯企业整改的同时,下决心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这个难度很大,但为了让群众过上放心舒心的日子,再难啃的骨头我们也要啃下来。”永丰县委书记邹卫梅表示,永丰县投资4497万元,对吴村实施整村搬迁,让40余户村民在一片没有受污染的土地上开启新生活。
与吴村村民一样感受身边生态环境变化的还有万安县城十八口塘片区群众。“我们这里曾是万安最大的城中村,被十八口臭水塘包围,处处弥漫着一股异味。”居民刘琛说。为了改善片区生态环境,万安县投资1.66亿元,实施北门河、十八口塘蓄水设施提升改造,融入十八滩文化和海绵元素,打造一个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重塑十八滩江边繁华。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坚持把群众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大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环境合法权益。”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张勇平表示。
近年来,吉安市一方面打造“不打烊”群众信访投诉受理平台,实行“无门槛”受理,推行“即受即办、一办到底”机制,及时解决群众信访投诉问题。2024年,全市共受理环境信访投诉910件,办结582件,不予受理328件。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1+4”制度体系,推出“收、分、查、改、核、回、公”七步工作法,统筹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长江经济带和省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加快生态环境信访投诉办理。
严密监管,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通过对水系图的色彩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区域较为广阔,黄色区域相对狭窄,红色区域几乎不可见,由此来看,总磷、氨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浊度浓度变化趋势向好。”最近,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工程师周露露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平台,对赣江流域水污染进行了巡查。
无论是整个流域,还是局部水域、单个水库,随着鼠标的移动,一张张色彩斑斓的水系图展现在眼前,“这些图片均来自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周露露解释道,他们采用水质反演技术,提取水体中的叶绿素、悬浮物、浊度等监测指标,利用卫星影像和多光谱遥感数据深度分析,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有针对性地治理水污染。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人工采样检测在维度单一、范围有限、不连续等方面的不足问题,对水污染追踪溯源,全维度、全过程、高精度、高时效管控水污染。”吉安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连文洁说。
现代高科技应用不仅限于此,也不仅限于水生态环境监测领域。
这些变化,归功于吉安市开展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3年以来,吉安市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统筹推进机构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监管信息化、管理制度化,加快建成功能完备的监测体系、专业高效的督察执法体系、科学快速的应急处置体系、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精干务实的人才队伍体系、覆盖全面的法规制度体系。
截至今年3月,吉安市落实资金1.03亿元,完成能力提升项目14个,正在推进项目8个,构建覆盖全域的空地一体环境监测监管网络体系,彻底打破了“信息孤岛”,使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迈入数字化时代。
“现在,我们的执法能力、监管手段、覆盖范围、打击力度均超历史水平,可对重点污染源的排污状况实施常态化、精细化监控。”吉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胡健俊深刻感受到了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变化。
据统计,2024年吉安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173件,移送行政拘留案9件、环境污染犯罪案3件,下达行政处罚金额1997.07万元。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