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水浸街”问题是长期困扰市民的城市顽疾,其成因复杂且涉及自然条件、历史规划、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不管是什么原因,老百姓看到是只是严重的内涝问题长期影响了生产生活,盼望有朝一日能彻底解决。笔者认为,采取下列措施可有效缓解内涝问题。
一、强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排水能力 湛江市已制定《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计划新建雨水管渠1047.8公里、扩建泵站9座(总规模118.15m3/s),并建设调蓄设施11处(容积31.11万m3)。针对霞山昌大昌等低洼区域,需重点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扩大管径并更新老化管网,同时结合潮汐规律增设强排泵站,缓解海水倒灌影响。对历史遗留的雨污合流制区域,应加快截流干管建设并定期清淤,确保排水畅通。
二、构建海绵城市体系,增强调蓄功能 湛江正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理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例如,新建城区应强制推行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老城区则结合旧改项目增设生态绿地、湿地公园等调蓄空间。霞山区可借鉴东堤一横路历史改造经验,通过填平洼地、恢复自然渗水功能减少地表径流。此外,规划中的765公顷蓄滞洪区需加快落地,以应对极端降雨。
三、科技赋能智慧排水,优化应急管理 引入智能监测技术是治理关键。例如,湛江市已联合企业使用SL-GPR探地雷达,精准探测地下5米内的管网渗漏点,并通过AI生成三维图谱实现隐患预警。同时,需完善“气象-应急-城管”联动机制,建立积水深度实时监测系统,在暴雨前预降河道水位,提前开启排水闸门。针对博铺街道等易涝点,应配备移动排涝装备并开展应急演练,缩短积水消退时间。
四、加强长效治理机制,落实协同责任 需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例如城管部门负责管网维护(每3年至少清淤一次),水务部门统筹河道整治,交警部门暴雨时疏导交通。同时,严格执法打击堵塞排水口、侵占河道等行为,并通过社区宣传引导市民减少垃圾入管。对施工项目加强旁站监理,确保排水工程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
五、正视自然条件限制,科学规划城市发展 霞山部分区域因海拔不足2.5米且受潮汐影响,需调整城市规划策略。例如,新建项目强制垫高地坪标高,避免在低洼地带密集开发;对无法改造的老旧社区,可通过设置防洪闸门、加高防水门槛等临时措施减轻损失。
湛江需以“工程改造+生态调蓄+智能管控+制度保障”多管齐下,方能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目标。当前规划已明确2025年阶段性任务,但需加快实施进度并强化跨部门协作,尤其要重视市民反馈,将治理成效落实到具体易涝点消除上,如昌大昌片区、友谊花园等23个高风险区域。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