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春日微雨里的网湖湿地薄雾氤氲,驻足在施工完成后的南湖——下司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现场,只见碧波荡漾、草长莺飞。
清淤底泥,建成湖中小岛,栽种绿植供鸟类栖息;岸畔,亲水平台依次铺展,菖蒲、菱角、芦苇等水生植物郁郁葱葱;上游,湿地潜流缓缓流淌……仅此一个项目,可实现年削减水污染物上千吨,极大增强网湖的自净力。
重建水生态系统、重构水生态景观、重构水生态功能……近年来,黄石市阳新网湖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生态蝶变,去年1月至12月,网湖年平均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其中有4个月单月水质达到Ⅲ类,提前完成湖北省下达的“十四五”考核目标。
春水碧于天 “网湖近十年来的转变不寻常。”站在巨大的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区分图前,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柯贤泰讲述着网湖治理的过往。
“2018年,新建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19处;2021年,在明港筑建生态环境人工岛9座;2022年,在五爪咀实施生态修复工程;2023年,在网湖盛家咀实施生态环境人工岛6座。”柯贤泰告诉记者,自2017年以来,当地政府斥资5亿元开展大规模治理,还网湖一湖清水。
“以前,一到夏天蚊子撞脸,湖水都是恶臭味,水面蓝藻爆发,颜色就和绿油漆一样。”回忆起以前的场景,网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元胜感慨道。
刘元胜介绍,网湖村是一个靠水吃水的行政村,有村民3000多人,村民从事水产养殖、捕捞业、贩鱼等。随着高强度投肥、高密度投苗的水产养殖兴起,网湖水质快速下降、水草日渐消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网湖治理迫在眉睫。2016年,全面中止网湖大湖的承包经营养殖行为,摸清周边12个主要湖泊的权属、经营管理情况,划转湖泊经营权,禁止投肥养殖,实施健康生态养殖,积极推进“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进一步改善网湖周边水域生态环境。
渔民“洗脚上岸”。政府通过实施渔民转产安置计划、推广生态养殖等手段,一方面保障网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促进民生福祉提升。刘元胜介绍,如今,村里按人头实施渔民生活补贴,成立巡湖队安置上岸渔民,参与网湖生态养殖年度分红,并组建网湖村经济合作社捕捞队。经过多年的转型,网湖的水质越来越好,出产的生态鳙鱼“游”进了超市生鲜的供应链;网湖村捕捞队常年承接外省的渔业捕捞业务,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
眼下,59岁的捕捞队队长邓乾福正带着20多位捕捞队员在山东菏泽开展捕捞作业。“每天有300多元的收入,我们在这里再干一个多月,就要转战上海市崇明岛了。”电话那头是他爽朗的笑声,“在网湖边住了大半辈子,看着网湖的生态越来越好,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
飞鸟相与还 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五爪咀保护站前的滩涂上,鸟鸣声声,芳草萋萋。
作为最早一批来到网湖工作的护鸟人,网湖湿地保护区五爪咀保护站站长蔡华锐已在此工作了整整15年,他和同事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护着留鸟归、候鸟迁。
穿上厚底运动球鞋,背着背包,包里装着单筒望远镜、柴刀以及面包、饼干、矿泉水等干粮,徒步30公里,一出去就是一天。蔡华锐说:“为了保护候鸟,我们每周要徒步开展3次鸟类巡护监测。工作就是看鸟、数鸟和救助受伤的候鸟。”
“白鹤是什么体型、有什么特性,鹳鸟有什么特点,我们一点点学习、做笔记,到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把100多种鸟的特性和生活习性说出来。”蔡华锐说,关注候鸟在外人看来是一份清闲工作,但他们不知道里面凝聚了护鸟人的多少艰辛。
比如,巡护活动要采样鸟类粪便,对疫病原开展监测,有时需要用上肛试纸检测或腋试纸;巡查中要时刻关注是否有天网地笼、是否有树木被滥砍滥伐,是否有受伤鸟类需要救治;巡护还需要做好环志工作,为候鸟佩戴定位器,监测鸟类的运动轨迹……
从去年以来,网湖湿地开始了一项新的探索——“留粮护鸟”。
去年年底,阳新县富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诗英先后两次领到了来自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发放的稻谷收购款。
入冬以来,随着候鸟增多,网湖食物较少,大量越冬候鸟来到附近的稻田觅食,当地晚稻损失较大,种植户只能不断驱赶。
刘诗英心里充满不舍:“候鸟吃掉了我们的晚稻,说不心痛那是假话。可候鸟每次被赶走了很快就飞回来,我们心里也舍不得赶。”于是,刘诗英找到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协商解决办法,最终,保护区通过按亩收购受损晚稻的办法,既避免了刘诗英的损失,又为鸟儿们留够了充足的口粮。
护鸟人的百倍用心,让网湖成了鸟类栖息的天堂。蔡华锐介绍,10年来,白鹤增长到了400只、黑鹳增长到了70多只、东方白鹳增长到了350多只。去年年底,网湖湿地候鸟达到58种95310只,目前多数冬候鸟已经向北迁徙,但留在湿地的白鹭、黑水鸡、斑嘴鸭等鸟类依然达到30余种近1万只。
人水两相安 从水岸修复到生态治湖,从含蓄水源到净化水体,从改善水质到污染拦截,一系列加减并施的举措,让网湖实现“人水两相安”。
近五年来,网湖累计实施各类项目19个,通过建设湖滨生态带、水生植物群落、草坡入水式生态驳岸、生态沟渠等工程措施,治理网湖两大入水湖。实施网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保护设施修缮、栖息地修复和智慧保护区建设提升保护能力、修复湿地。持续开展中央财政湿地资金项目建设,累计实施生态效益补偿、保护恢复项目14个,资金超1.5亿元,完成网湖水质降磷与水生态恢复项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以及赛桥湖水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修复湿地生态环境。
为如期实现治理目标,近年来,黄石市完成鸡笼山尾矿库闭库覆绿,恢复黄荆坳采石场植被,拆除桥东湖、五百亩、王港湖等处8000多亩矮围,保护区周边建立了8处镇区污水处理厂;同时,开展常态化巡查和执法,对违规开矿、修路、弃土、建筑、侵占湿地、投肥养殖和捕杀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通过5年的综合施策,网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阳新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的《网湖自然保护区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9—2039)》为治理蓝本,秉承“内源降磷、外源截污、长效治理”的治理思路,一手抓政策保护,一手抓工程治理,努力实现网湖水质持续改善。
具体而言,将加强核心保护区空间管控,全面实行核心湖泊禁养工程,谋划网湖水生植被恢复工程,开展重点湖泊群生态治理,湖滨带修复促进湖泊水生植物恢复,实现沉积物污染物化治理和滨湖植物带恢复。同时,推动落实农业面源减肥控药、生态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大方案,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完善建设,开展生态港渠、入湖生态前置库和人工湿地净化区建设,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促进网湖水质进一步改善。
柯贤泰表示:“目前,网湖湿地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科普能力,擦亮国际重要湿地生态名片,努力打造一流的自然保护区。”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