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碳市场发展壮大,碳服务如何才能跟上?
碳市场发展壮大,碳服务如何才能跟上?
发布日期:2025/5/7 10:44:52
    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已形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双轮驱动”的格局,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治理体系加快构建。随着碳市场发展壮大,相关专业服务需求、场景和业态不断发展和迭代。

    比如,在强制碳市场,以数据质量精细化、链条化、信息化管理为重点,涌现出了计量检定校准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排放报告编制服务、技术审核服务等专业机构;在自愿碳市场,出现项目设计文件编制、碳汇等计量监测、减排量核算报告编制、项目审定、减排量核查等服务模式。此外,还出现了问题诊断、交易咨询、履约咨询、碳资产咨询、碳会计、碳市场法务、碳金融、能碳数字化、信息披露等服务需求。

    碳市场相关专业服务业态在加快成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场需求尚未充分释放。一方面,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和交易主体有限、配额分配总体宽松、尚未引入有偿分配,部分企业加强配额管理的意愿不高,通过配置碳资产增加收益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目前自愿碳市场项目方法学有限、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还不多、消纳途径有限、跨境消纳机制不明确,对专业服务的潜在需求尚未转化为实际需要。

    其次,专业服务发展不均衡,检定校准、核算核查、数字化等业态初具规模,碳资产管理、项目开发咨询等服务尚不成熟,行业服务规范等基础要素仍未形成体系,服务同质化、低质化、低价竞争等问题突出。

    再次,除检定校准、检验检测、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等个别环节外,其他领域准入门槛较低或不明确,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扶持碳市场专业服务发展的专项政策尚未明确,制度规范碎片化,服务评价和监管体系不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监管机制不完善,曾出现企业与服务机构串通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加快迈向绿色化、低碳化阶段,碳市场相关专业服务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笔者建议,可围绕“测碳、算碳、管碳、降碳、卖碳”,将碳市场相关专业服务作为低碳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布局,着重培育壮大碳排放、碳资产、碳金融相关服务场景和业态,推动以高水平专业服务助力碳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形成良好的政策预期和转型预期。加快扩大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规模,进一步激发碳市场服务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需求。创新制定碳市场相关专业服务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更加主动培育低碳服务业。围绕细分行业领域制定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为专业服务发展提供导则和指引,促进产业生态良性循环。制定低碳服务产业培育和聚集支持政策,推动优质专业服务机构聚集,高质量打造低碳服务产业链、生态圈和产业园。

    二是培育壮大机构矩阵。主动对接碳市场多样化需求,推动各类服务机构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适度错位发展,防范低水平“内卷”和同质化竞争。支持各类机构开展业务,推动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信息化等领域服务机构转型升级,拓展碳排放、碳资产和碳金融服务业务,扩大碳市场专业服务机构规模。对标有关标准规范和市场需求,加强服务机构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常态开展碳市场服务能力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打造一批优质服务机构。

    三是丰富服务场景业态。坚持“软服务”与“硬服务”相结合,加强专业服务多样化、高质量供给。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态,紧扣重点排放单位、项目业主、投资机构、主管部门等服务需求,着力提升多口径统计核算、不同周期数据技术审核、协助执法检查、碳市场培训教育等水平,助力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积极培育碳市场专业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能碳信息化数智化服务,壮大碳资产委托管理商业模式,打造能碳管家和新型服务工具,培育碳交易顾问、碳金融顾问等新服务场景。

    四是构建综合监管机制。落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领域机构准入机制,分类明确不同机构开展业务的基本条件。探索分类制定不同专业服务领域的服务评价标准规范,推动专业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公正性评价等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引领和倒逼相关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监管联动,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衔接。适应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要求,建立专业服务机构跨地区监管联动机制。定期发布碳市场专业服务机构名单,编发正面和负面典型案例,发挥典型案件警示作用,强化社会公众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来源:中国环境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广元海绵城市建设取得4方面突出成效 已形
从黑臭水体到生态明珠,西阳河全域治理“治
碳市场发展壮大,碳服务如何才能跟上?
水利部安排部署南方地区强降雨防范应对
山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威海中心城区多个积水点改造完成
咸宁市公开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云南:41个城市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整治
从“治水”到“智水” 福建水利现代化守护
如何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制定强制性用水定额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3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4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5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6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7突破性过滤技术问世,可清除水中多种持久性
8英国推出严厉措施阻止水污染
9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10202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