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广元市人民政府召开《美丽广元建设规划(2024—2035年)》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对未来十余年广元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统领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美丽广元建设规划(2024—2035年)》的发布,标志着广元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据悉,规划文本通过九章四部分构建起系统框架,并设立了生态环境、城乡融合等5类共32项量化指标。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这一指标备受关注,要求在2027年需达到95%以上,而到2035年则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同时,规划还明确了清晰的阶段目标:2027年形成美丽广元雏形,2030年建成特色美丽县区体系,2035年全面建成绿色经济主导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些目标不仅体现了广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也为城市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闻发布会上,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记者提问海绵城市建设在扮靓气候适应型城市方面的意义、作用,以及目前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对此,广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军山进行了详细解答。
广元市地处四川北部,与陕西、甘肃两省相邻,作为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中心城区拥有独特的“四山四水抱一城”山水格局。然而,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得城市在面对外洪、山洪与本地降雨叠加的情况时,安全韧性容易受到多方面挑战。为推动韧性安全城市与气候适应城市建设,广元市抓住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契机,在2022年以全国第四的优异成绩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经过三年示范建设,广元市牢固树立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科学确定“1561”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强化全过程管控,健全六支队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绵产业体系。建设成果显著,2023年,广元荣获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行动计划”首批试点城市殊荣,并获评“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典范城市;2024年,获中央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A等级,还成功举办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凝练工作会,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城市环境更加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具体来看,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在四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是保障城市水安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按照“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要求,新建加固堤防5.96公里,使城市核心区嘉陵江、南河、白龙江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通过开展排水防涝治理,统筹推进“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疏通行泄通道8条,治理冲沟11公里,新增调蓄容积约5万立方米,中心城区30个易涝点已全面消除,有效降低了洪涝风险,保障了城市安全。
二是优化城市水环境,改善水域生态。完成19条黑臭水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且连续5年无新增。深入实施片区污水提质增效工程,普查管网724.67公里,治理雨污混接点2700余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达105.04毫克/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0.05%,嘉陵江、南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真正实现了“嘉陵源头碧水来,一江清水出广元”。
三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居住环境。针对自建房小区多、三线工矿企业小区老旧等实际情况,系统谋划改造“海绵小区”89个、“海绵道路”68条,同步改造照明、供水、强弱电、燃气等基础设施,拆除相邻老旧小区院墙30余个,将“海绵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在全国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下,截至2024年底,市城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增长2.77%,市城区二手住宅成交均价同比增长10.5%,这与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居住环境改善密不可分。
四是扮靓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坚持将市民脚印最多的地方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动作为点,系统海绵化改造利州广场等公园广场,渐进式、小规模海绵化改造利州印象等口袋公园58个,精心打造“两江四岸”滨水活力岸线,将看不见的“海绵改造”转变为群众看得见、可享受的山水之美、生态之韵,相关经验做法还被央视新闻直播间点赞。
韩军山表示,下一步,广元市将持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做深做实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后半篇文章”,力争形成更多“广元经验”,为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此次《美丽广元建设规划(2024—2035年)》的发布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让人们看到了广元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就。未来,广元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向着美丽广元、绿色经济主导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