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降雨主要集中在“七下八上”主汛期,由于地势平坦、低洼,沥水主要靠泵站逐级提升入河,容易发生城市内涝问题;由于我市排水设施普遍建设年代久远,中心城区大部分地区排水能力只能达到1年一遇排水标准,即小时雨量超过30毫米就会出现积水。

目前,本市中心城区排水能力如何?记者从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按照我市排水专项规划及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近年来,市水务部门持续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截至目前,中心城区66.7%区域排水标准达到1年一遇,28.9%区域达到3~5年一遇,配合落实中心城区易积水地区“一处一预案”,目前基本可实现雨后“大雨2小时、暴雨5小时”积水排除的目标,城市排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近年来汛期降雨情况看,突发短时强降雨造成的积水问题依然存在。”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主任王洪玮介绍说,“为此,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以来,我们抓住中央资金支持水务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力时机,积极推动城市易积水点位、地道治理和排水设施更新改造,计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58%以上的区域排水标准达到3~5年一遇,基本消除内涝积水点,城市排涝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王洪玮说,“2024年以来,我们先后完成9条老旧排水管道修复、27座排水泵站设施改造,中心城区易积水点位和易积水地道分别降至16处和13处,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相关工作,大力实施梅江南、友谊南路、大直沽、红星桥等4座雨水泵站改扩建工程,改造60公里老旧排水管网,清淤疏浚154条、180公里大型排水管道,清淤疏浚19条175公里二级河道,推动泰佳道、东兴地道等易积水点位和地道改造,年内实现中心城区易积水点位和易积水地道分别降至10处和6处。上述工程大部分将于今年主汛期前具备使用条件,并在汛期发挥作用。”
来源: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