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南郎中村,曾有两处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水坑”。这两个自然形成的坑塘,因长期种植莲藕和排放生活污水,导致水质恶化、臭气熏天。如今,这两个“臭水坑”不仅不臭了,还成为北京市土壤和农业农村生态治理优秀案例。
作为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近年来,顺义区以小微湿地为生态基底,通过系统化改造、治理黑臭坑塘、沟渠等,创新构建“小微湿地+”综合治理模式,逐步构建功能叠加、多元共生的复合型生态空间。
“在北方土地上,不管哪个村庄有一塘清水,都会让这个村庄灵气倍增。因此,我们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把坑塘、沟渠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南郎中村党支部书记张建介绍,“我们为这两处排污坑塘制定了‘一清、二改、三建、四铺’的四步走改造方案。抽臭水、清淤泥、回填土,改接污水管线,建设循环水系统和喷泉景观,铺设健康步道、设置休闲器材。现在,臭水坑变成了水景公园,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顺义区李桥镇的南庄头村,村民刘淑芳感叹村里大垃圾坑的变化:“以前这个大坑里垃圾多,各家的脏水也往里倒,天稍一热,特别臭还招蚊子。”为彻底消除黑臭,为村民提供一处休闲场所,南庄头村对这处纳污坑塘进行提升改造。
先抽干污水清理垃圾淤泥,再投放生物菌剂去污除臭,在充分保留原有地貌、水系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种植景观植物、投放鱼苗等措施,坑塘原址上建起了具有生态、景观功能的小型湿地公园。污染少了、坑塘净了、景色美了,这个曾经藏污纳垢的“大麻烦”变成了如今水清景美的“生态塘”。
“完成坑塘整治只是第一步,要让坑塘始终保持美丽容颜的任务更艰巨。如果没有长效机制支撑,用不了多久,它们就又会重新变回垃圾坑。”张建说。在坑塘日常监管上,南郎中村一方面采取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强化监督、落实举措,另一方面,通过广播宣讲、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认领管护责任等方式,提升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运维成本降低了30%,村民满意度达95%以上。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