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4年绩效评价结果揭晓,绵阳市脱颖而出,取得A级优异成绩,标志着绵阳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绵阳市秉持“示范带动、全域推进”的理念,精心雕琢五大示范片区,探索出多元且独具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安州区河东—科技城片区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指引,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科技城新区发展有机融合,一幅蓝绿相融的未来城市新中心画卷徐徐展开;
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普明片区通过“疏山洪、通涝水、分污水”的系统治理,成功攻克老城区内涝难题,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涪城区青义—西科大片区聚焦“洪、涝、污”协同治理,打造出雨洪调蓄与涝污共治的示范区;
两江四岸片区借助涪江、安昌河生态修复,优化滨水空间,尽显绵阳“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
游仙区小枧片区充分发挥湿地公园调蓄功能,创新推行“雨水走地面、污水走地下”模式,成为城市更新与环境提升的典范之作。
为确保建设工作高效推进,绵阳市构建起“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区县联动”的工作机制。
在制度保障方面,2024年9月1日,《绵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推动管理工作迈向法治化、常态化轨道。同时,出台《绵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5大类67项管理制度文件,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控。
创新技术体系是绵阳海绵城市建设的突出亮点。编制10部地方标准规范,构建起具有绵阳特色的技术体系。采用“先示范、后推广”的模式,有力保障项目质量。此外,积极培育本地预制构件产业,预计2025年产值将近2亿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多方引智借力为建设工作注入强大动力。绵阳邀请国家级专家团队把脉支招,选聘高水平第三方服务团队全程指导,让各示范片区特色鲜明。在过程管控上,开展“周调度,月通报”,加强实地指导,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和专家深入现场指导项目建设达200余次,及时化解建设中的难题。人才培养也是绵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本土人才队伍,为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来源:涪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