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汛期水质下降已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瓶颈。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京杭运河新庄渡口断面汛期水质改善明显。”谈起汛期污染监管工作,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淮河局)监测信息处副处长张晓玲和记者分享了一个特殊的国控断面。
淮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分布很不均衡,汛期降水量往往占全年的50%—75%。由于城乡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入河湖污染负荷大,水环境形势面临严峻挑战。那么江苏省徐州市新庄渡口断面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水质在汛期明显改善?
治污减排夯基础 曾经,新庄渡口断面的水质令人堪忧。2021年7月、2022年7月,由于出现水质劣Ⅴ类情况,新庄渡口断面先后两次被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预警,淮河局也多次向当地提出改善水质的监管要求。
水质差的根源在于汛期生活污水溢流。新庄渡口断面汇水范围主要集中在徐州贾汪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受制于城镇污水处理收集能力不足,以及老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滞后的影响,汛期大量生活污水溢流直接排入京杭运河。
为解决京杭运河新庄渡口断面汛期水质大幅度下降问题,切实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2021年开始,徐州市贾汪区分步实施城区雨污管网改造提升工程。
其中,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11.5公里,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20公里,2023年贾汪区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6%,较2021年提升近30%。与此同时,贾汪区新建污水处理厂,使得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显著降低了汛期污染物溢流入河量。“与2021年相比,2023年贾汪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水污染物削减量分别提升9.48、40.14、8.47个百分点,运河水质保护压力极大减轻。”徐州市生态环境局贾汪区分局局长朱雪峰告诉记者。

图为京杭运河贾汪段。徐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监测预警是前提 虽然汛期污水溢流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不能高枕无忧。在京杭运河贾汪段的排污口旁,记者看到一台白色机箱的设备。设备运维人员张奇告诉记者,这台在线监测设备除监测水量外,每两小时对排放口水质进行一次自动采样分析。
“设备对水量、水质进行准确判断。一旦发现数据异常,系统立即自动预警,同步推送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远程查看视频并结合监测数据,及时了解排口排水情况,掌握水质变化规律,预判发展趋势。”张奇说。
监测设备由于长期处于户外环境,受高温、暴雨、雷电等自然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数据传输异常等问题。因此对于张奇来说,日常维护是头等大事。
“我们及时开展应急运维服务,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张奇告诉记者。
类似的水质水量和视频自动监测微站设备,贾汪区共计18套。朱雪峰认为,严密的排污口在线监测网,可以实现对排污口排水污染状况的实时跟踪、预警,在监测到汛期污染明显加重后,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并开展溯源分析、污染排查等工作。
“对排污口污染排放的研判分析,使我们可以尽快锁定污染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排查、早处置。”朱雪峰说。

图为京杭运河贾汪段。徐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汛前汛中齐发力 在朱雪峰看来,汛前管理和汛中处置紧密衔接、互为支撑,二者共同构成一整套汛期水污染防治体系。
“汛期污染主要来源于部分生活污水的‘零存整取’和借雨排污,另外,河边堆放的农村畜禽养殖粪污、雨水管网中淤积的污泥以及污染管网溢流,都会造成汛期河流水质的下降。”淮河局监督管理处副处长赖晓珍介绍道。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汛前能否有效控制污染物负荷成为防范汛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一环。于是在贾汪区,房前屋后、垃圾收储点、田间地头、河岸河道就成了工作重点区域。
贾汪区水务局副局长陆朋飞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贾汪区出动人员13.3万人(次),动用机械3.9万(次),清理建筑杂物、秸秆柴草、生活垃圾超13万吨,对河道及河岸实现全面清理。
相比于汛前突出主动防控、降低风险,汛中则要求地方一旦发现水质下降明显,就要快速响应、阻断污染源扩散,这更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
在汛期,贾汪区构建起由生态环境、水务、气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防范汛期水质波动联合会商机制,有效实现雨情、水情、汛情、水质等各类信息的共享。
此外,生态环境部门对排污单位借降雨时段直排、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围绕33家重点涉水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确保重点企业达标排放。水利部门则健全强降雨时段提闸排水沟通机制,防止污水下泄影响断面水质。
“有了部门间的良好协作,新庄渡口断面汛期水质不滑坡才有了底气。”朱雪峰说。

图为京杭运河贾汪段。徐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监督帮扶促提升 贾汪区地方同志多次感谢淮河局对汛期污染防治工作的推动和指导,其中既有对问题的反馈和要求,也包括对汛前管控的指导帮扶。
今年5月15日,淮河流域正式进入汛期。当日,淮河局开展2025年第4期流域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会商,要求密切关注水文气象、水质等情况,准确识别突出问题断面和重点地区,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汛期水环境监管等各项工作。
每月召开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会商会,是淮河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对近年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系统梳理汛期水质明显下降的地区,深入现场全面排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反馈地方,督促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赖晓珍告诉记者。
针对汛期水质明显下降的断面,淮河局在汛前也会主动开展强化监督和帮扶,加大汛前陆源污染物排查力度,近年来,已累计对流域内汛期水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开展调研帮扶49次,进一步压实地方治理责任,切实降低汛期入河污染强度。
“汛期水污染防治仍是今后一个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反弹。我们将继续在淮河局的指导帮扶下,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改善。”朱雪峰说。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