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和1月—6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进入全国水质较好的前30名。
曾几何时,南宁市那考河、沙江河、亭子冲、心圩江都曾受到过污染。此后,经过系统科学的环境综合治理,这些内河已从昔日的污染状态转变为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
近十年来,南宁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内河整治与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坚持把内河水环境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成立由市长挂帅的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区县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为整治内河黑臭水体提供组织保障。
同时,立足法治保障,相继出台《南宁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那考河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内河治理提供坚实法律支撑。通过系统施策、科学治理,实现了城市水环境质量的全面跃升。
自启动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南宁市累计投入42.46亿元,实施73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从源头破解内河污染难题。截至2024年底,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0.5万吨/天,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0.39%。
控制入河排污口水质达标是内河治理的关键一环。为此,南宁市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专项行动,累计排查河流岸线2310公里,整治污水直排乱排问题213个。目前,南宁市已在41个重点入河排污口安装水质监测智能设备,构建起“受纳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链条监管体系,将传统“人工巡河”的滞后响应升级为“智能感知”的实时预警,有效提升水环境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每周巡河时,我都会认真记录河面垃圾、排污口异常等情况。拍照上传后,上级相关部门当天就能响应,及时解决问题。”南宁市青秀区建政街道茅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四级河长张万说。
以那考河流域治理为标杆,南宁市创新采用PPP模式,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组合拳,将昔日黑臭河道打造成生态湿地公园。
如今的那考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两岸植被覆盖率超90%,吸引白鹭、翠鸟等38种鸟类栖息,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打卡地”。这种治理模式已在沙江河、亭子冲等多条内河推广,通过构建“水下森林”、修复生态驳岸等工程,恢复河道自净能力,重塑水生态系统。
内河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提升了城市品质与民生福祉。南宁市在河道整治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下沉式湿塘、生物滞留池等设施,既缓解内涝问题,又增强雨水净化能力。同时,沿河打造总长超300公里的休闲步道和亲水景观带,建成心圩江公园、民歌湖等20余个滨水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以前路过这里都要捂鼻子,现在每天都来河边散步,看着碧波荡漾的河水,心情特别舒畅。”家住沙江河畔的市民李秋婉说。
为巩固治理成果,南宁市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率先在广西落实河湖长制激励资金共260万元。深化“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探索“河湖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等监督机制,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管水、治水。
同时,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实现内河治理全流程智慧化监管。此外,通过“环保课堂进社区”“护河志愿者招募”等活动,发动市民参与监督,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
南宁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农姁霖表示,南宁市将继续深化科技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完善智能监测网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奋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绿城。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