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十四五”以来,安徽已累计整治严重易涝点369个,到2025年底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将达到50%以上。
据悉,“十四五”以来,全省已累计整治严重易涝点369个,新建改造雨水管网4000余公里,提升城市泵排能力1106立方米/秒。
全省16个地市已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排水防涝专项应用场景建设,省级监管平台与市级监测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其中,合肥市在城市排水防涝建设、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全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采取海绵化措施进行源头径流控制,有效削减洪峰流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2024年,合肥市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达44.2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合肥市打造城市防汛应急安全智慧监测体系,布设排水管网智能监测设备400余套,集成气象、水文等多元数据,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机制。同步开展董铺、大房郢等重要水库实时模拟预报,南淝河、十五里河、二十埠河等重要河流暴雨洪水调查与防洪预警指标分析,提升城市重要河道预警能力,基本实现了城市内涝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推动城市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在协同联动上,合肥完善全链条责任体系,雨前在重点易积水区域预置巡查防守责任人、大型移动抽水泵车等应急排涝设备;雨中利用视频、天网、道路巡查等方式对城市下穿桥、低洼地段等重点区域进行密切监控,确保积水发生时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雨后及时复盘分析,查找积水原因,谋划治理措施,系统推进整改。
按照计划,安徽将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抢抓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机遇,积极谋划申报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推进排水设施补短板、强弱项。
持续做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底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达到50%以上。省住建厅将指导合肥市开展国家首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水平。
深化数字赋能,完善预警响应体系。全省将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二期工程建设,加密城市排水监测设备,将城市易涝点纳入监测范围,提升“源-网-站-河(湖)”等排水设施精准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应急响应效能。
强化应急保障,筑牢城市安全防线。加强排涝设备储备和专业抢险人员组建,开展常态化排水防涝应急演练,做到闻汛即动、战则必胜。紧盯雨情汛情,做好联合值守、应急处置、信息上报等工作,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