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市污水治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市城管局)的消息,在去年完成99个治污项目的基础上,泉州市今年已策划实施两批共190个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稳步朝着改善城市内河水质和水环境的目标奋进,进一步巩固城市的水生态基础。
城市内河水质和水环境的好坏,与污水“厂站网”建设管理水平息息相关。面对污水治理设施短板,泉州市开展《三年治污行动(2024—2026年)》,聚力攻坚“污水厂处理、管网收集、泵站转输、调蓄池、中水回用”五大能力建设,全力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今年1—6月,全市190个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中,已完成41个,在建116个。特别是在管网建设方面,上半年全市已建成441.4公里长的污水管网(含新建、改造和修复),超越年度计划200公里的目标。
老城区湖心街雨污分流改造接近尾声
在市区湖心街,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施工,街面上的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已完成95%以上,预计近日全面完工。
雨污分流改造是从源头纳管收集、改善内沟河水环境的重要举措。湖心街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东起坪山路、西至温陵路,共新建雨污水管道总长约1659米,配套建设雨污水检查井及雨水篦125座。自今年4月中旬正式启动以来,施工团队采用分段施工、错峰作业等方式,科学组织施工力量,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对施工开挖区域路面同步进行高标准修复,铺设崭新沥青,更新人行道地砖,确保道路通行安全顺畅,环境整洁有序。工程完工之际,湖心街将实现雨污分流,大幅削减污染物入河量。污水经统一处理,净化后排放,显著降低周边水体污染,推动河湖重现清澈,生态焕发新生。
古城区的八卦沟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系统推进中。其中,龙头山排水防涝工程段作为工程关键节点,正加速推进围堰导流、高压旋喷桩地基加固、毛石混凝土挡墙基础、条石墙身砌筑及景观绿化等项目施工,推动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目标。当前,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核心内容的新门大池一级条石挡墙已完成地基处理、毛石混凝土基础施工及主体砌筑,形成第一道坚固防线;二级条石挡墙地基处理完毕,主体砌筑完成70%,工程形象初步显现。下一步,业主单位将实施新门大池的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施工,做到既畅通排水、排污,也守护城市“颜值”与居民生活环境。
东海片区14条道路污水管网改造年底完成
在东海片区,今年4月份开工的港湾街(通港西街—晋江大桥)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已完成88.88%,预计8月份收官,将成为泉州市中心市区污水提质增效工程(东海片区二期)的“进度明星”。
由泉州水务集团负责的东海片区“二期污水管网改造工程”覆盖泉海路、府西路、府东路、海星街、学院路等14条道路及霞露小区,将开展污混接改造与管网修复,精心织就一张覆盖片区的污水“收集网”。作为该项目的子项目,港湾街管网连接通港西街与晋江大桥,是泰禾广场周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将翻建雨污水管道1061米,新建污水管道224米,总施工长度达到1285米。“我们采取了分段施工、错峰作业,并及时拆除围挡、恢复交通等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泰禾广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和道路交通的影响,同时确保工程进度如箭离弦,疾速推进。”泉州市政排水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将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路面进行“开膛破肚”。目前,已完成1208米管道敷设、49座检查井施工。
目前,泉州市政排水有限公司有序推进东海片区“二期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除港湾街8月份完工外,泉海路、泉泰路、霞露小区等也将在9月底前画上句号。府西路、东海大街、通港西街等路段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
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