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广州多区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内涝背后的治理短板
广州多区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内涝背后的治理短板
发布日期:2025/8/6 10:26:08
    当2025年8月4日,广州海珠区南洲街的居民们,眼睁睁看着裹挟着垃圾淤泥的积水倒灌进家中,两天未干,而肉菜摊的恶臭污水从老旧下水道反涌而出时,这绝不仅仅是短期的交通中断或路面湿滑那么简单。广州多区暴雨红色预警的骤然拉响,以及海珠、增城、从化等地突破百毫米的惊人降雨量,表面上是天灾,实则无情地揭示出这座超大城市深层肌理中潜藏的“隐形危机”:老旧排水管网的“硬伤”与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叠加,正悄然滋生出内涝、山洪、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更将公共卫生风险推向了令人不安的临界点。

    此次强降雨的直接冲击,其破坏力与广度令人咋舌。海珠区南洲街录得104.4毫米的累积降雨量,局部地区小时降雨量高达78.8毫米,瞬间将城市街道变成了“水上乐园”,车辆在齐膝深的积水中艰难挪动,行人“出门看海”的调侃背后是无尽的无奈。广铁集团为确保安全,紧急停运多趟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广深城际及京九铁路列车,交通大动脉被迫“休克”。然而,这些显性的影响仅仅是冰山一角。更令人警惕的是其带来的复杂连锁反应:广东省预警中心已明确指出,4日至5日强降雨持续,致灾风险极高,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随时可能爆发。水利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更是将风险等级提升至最高,直接威胁到削坡建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迫使“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成为刻不容缓的指令。

    深究其因,广州老城区内涝的反复上演,并非偶然。海珠区水务局的解释直指核心:老城区内街内巷路面标高普遍比外部市政道路低约1米,加之珠江潮位高涨时的顶托效应,导致区域内部积水无法通过重力流自然排出。这种地理上的先天不足,叠加了建设年代久远、设计标准偏低的排水管网,以及管材老化、淤积堵塞的痼疾,使得城市排水系统在面对极端降雨时不堪重负。市民的抱怨并非空穴来风:“年年清淤年年淤”的怪圈,暴露出清淤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功夫”,未能彻底清除深层顽固堵塞物,更缺乏对整个管网的系统性排查与维护。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让“水浸街”成为老城区居民挥之不去的梦魇。

    然而,比物理灾害更具潜伏性和破坏力的,是暴雨带来的公共卫生“隐形危机”。积水为蚊虫提供了完美的繁殖温床,广东省气象局与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的蚊子活跃度气象指数预警,明确指出未来一周珠三角人口密集区蚊子将“非常活跃”,基孔肯雅热等多发疾病的风险随之升高。这不仅仅是蚊虫叮咬的烦恼,更是潜在的疫情爆发风险。积水倒灌民居,不仅直接损坏家具电器,更留下大量淤泥和污染物,极易引发肠道传染病、皮肤病等健康问题。当居民们在退水后不得不面对满屋狼藉和恶臭时,他们的无奈与焦虑,正是城市治理在应对极端天气下,未能有效保障居民基本健康与生活品质的真实写照。这种对公共卫生风险的忽视,无异于在城市肌体上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面对气候变化的常态化挑战,广州的城市韧性建设不能再止步于“海绵城市”等泛泛而谈的通用概念。真正的突破,在于将宏观规划与微观实践深度融合。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已明确提出“上蓄、中泄、外挡”的防洪体系总体布局,即通过上游水库拦蓄流域洪水、中游江堤达标加固安全行泄、外围海堤抵挡南海台风暴潮。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系统性的防御策略。更值得关注的是,规划将全市划分为105个排水片区,并提出“网格滞蓄”行动,以街区为单元,通过改造屋顶雨水口、外围出入口,形成地面临时滞蓄网格,实现涝水原地管控,以空间换时间,破解极端降雨下海绵设施饱和、洼地汇流积水等难题。这正是广州在超大城市洪涝治理中,从“点”到“面”,从“治标”到“治本”的独特探索。借鉴青岛百年排水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北京“分区管理”与“智能排水”的科技赋能,广州应加速构建水利大排水与市政小排水系统协同的“洪涝共治”理念,打通“规划-建设-管理-应急”全链条,并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精准预警和调度,才能真正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

    暴雨终将过去,但其带来的“隐形危机”是城市永恒的考题,也是检验城市治理智慧与勇气的试金石。广州的未来,在于能否将每一场暴雨都转化为城市系统升级的契机,用更智慧的规划、更坚韧的建设、更精细的管理,筑牢城市防线,让市民在风雨中拥有真正安心的港湾。毕竟,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不仅在于其经济的繁荣和高楼的林立,更在于其在面对自然挑战时,能够展现出的那种从容不迫、韧性生长的生命力。

    来源:清晨参考线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对话王家卓:拧紧“安全阀” 打通城市内涝
暴雨中的城市韧性:深圳答卷背后的治理密码
山东: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韧性城市
马鞍山:升级城市“血脉”强韧性 筑牢民生
广州多区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内涝背后的治理
金昌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前
水务科技赋能生态治理,北控水务三大标杆项
实现历史突破!上半年陕西汉丹江干流出境断
宁夏发布总河长令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联合国官员:按现有趋势 全球将有13亿人
热点资讯排行
1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2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3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4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5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退役动力电池、
6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沼气与农业废弃
72024水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
8什么导致了西班牙极端洪涝?
9解锁循环经济密码,开启产业黄金市场 第2
10西班牙媒体:洪灾过后,西班牙鱼米之乡自然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