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挑战,如何有效破解城市内涝顽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马鞍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建设作为提升城市韧性、守护民生安全的关键抓手。马鞍山市市政管理处精准聚焦排水系统短板,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排涝泵站改扩建与积水点及雨水管道提标改造核心工程,着力构筑更为坚固的城市安全屏障,让市民生活更安心、更舒心。
泵站强“芯”,排涝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城市排涝泵站是抵御洪涝灾害的“主力军”。马鞍山市市政管理处高度重视此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成立专班、优化组织、强力推进。至2025年4月底,包含小南圩、同意(二)号、湖南路立交、雨山路立交等在内的14座关键排涝泵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行。此次升级堪称城市排水系统的“强芯”工程:泵站新增排水能力128.31立方米/秒,使全市泵站总排水能力跃升至247.60立方米/秒,成功达到了抵御30年一遇暴雨的排涝标准。这一历史性跨越,显著提升了城市应对极端暴雨天气的整体韧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为城市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扩建后投入运行的同意(二)号泵站

改扩建后投入运行的丰收泵站
管网提标,“毛细血管”疏通分步见效 在筑牢泵站“大动脉”的同时,马鞍山市同步发力,系统推进城市排水“毛细血管”——积水点和雨水管网的提标改造与整治工程。工程分三批次精准施策,成效逐步显现。
作为宁马城际铁路的重要配套,第一批次江东大道雨水管道提标改造工程率先推进。目前,其1.13公里主道过路管道已高质量完工,辅道段建设正与道路主体工程紧密协同、有序推进。第二批次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易涝区域,钟山路、学苑路、竹园路等积水点改造工程已全面告捷,累计完成1.86公里管网改造,区域排水不畅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城市看海”现象在这些节点成为历史。第三批次是对雨田广场、旅游大道、葛阳路、沿江大道等15处道路的雨水管道及积水点进行“全方位”提标改造。目前,8处点位已建成投用,剩余7处正开足马力、加速冲刺。截至发稿,该批次已累计铺设管网761米,新建雨水口及检查井147座,建成顶管作业井10座,并高效清疏排水管道5700米,为今年10月底工程全面竣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鞍山市这一系列排水防涝提升工程,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硬实力”的显著增强,更是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它有效破解了城市内涝顽疾,大幅提升了城市整体韧性和安全系数,是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治本之策。工程的顺利推进与成效显现,为马鞍山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城市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