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持续特大暴雨以“历史第四”的强度侵袭深圳,这座超大城市交出了一份令人安心的答卷:三天降下全年13%的雨量,打破三项历史极值,却实现了城市运行总体平稳。这场“压力测试”中,深圳防汛体系的高效响应,不仅展现了应急处置的硬实力,更折射出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进阶逻辑。
极端天气是检验城市韧性的试金石。本轮降雨中,深汕鲘门891.6毫米的累计雨量、龙岗坂田221.7毫米的3小时雨量,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背后,是城市防线的严阵以待。1.5万名三防责任人在岗在位,38576人次的隐患排查,对169座水库、362条河流的实时监测,构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御网络。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正是抵御天灾的第一道防线。
科学预警与精准施策,是应对极端天气的关键。气象部门25次黄色、17次橙色、11次红色预警的密集发布,如同城市的“气象神经”,及时传递着风险信号。而针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靶向防御”更显智慧——40名抢险人员携56台套设备前置一线,14名专家进驻区街指挥部,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御”。这种基于风险研判的资源前置,让应急处置有了“未雨绸缪”的从容。
城市韧性的培育,从来不止于应急时刻的冲刺,更在于日常治理的积淀。从打破历史极值却风险可控的水库河流,到交警在深南大道引导车辆有序绕行的细节,彰显的是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与治理体系的协同效能。三天完成全年13%的降雨量,却实现了城市运行总体平稳,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深圳多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排水管网升级、地质灾害点治理等方面持续投入的必然结果。
风雨洗礼中,深圳用高效响应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从资源调配到民生保障,每一个环节的无缝衔接,都在书写着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范式。这场暴雨中的坚守与担当,不仅守护了城市的安宁,更凝聚起面向未来的底气与信心。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