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河流域暴雨洪涝干旱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对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带来了新挑战。进入主汛期,各方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协同推进各项措施落实落细,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织密汛期水环境安全联防联控防护网。一是建立联防联控体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联动,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水源—水量—水质“三位一体”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全链条风险防控。二是实现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落实《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相关信息,实现从水情预报到污染预警的全链条监测。三是联合开展应急实战演练,包括制定联合应急响应规程,开展多灾种叠加实战演练,确保“测、报、防、抗、救”等各环节无缝衔接,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风险智慧预警与源头防控,提升应对洪涝灾害韧性。一是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对各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汛期环境问题开展督导核查,防范汛期和退水期水环境质量恶化或者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二是强化风险动态感知与评估,实时掌握雨情、汛情、险情、灾情信息。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及上游地区的污染源,对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制药、化工、制革、电镀、冶炼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以及危险废物、尾矿库和化学品等,强化监督管理,指导督促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环境风险。三是坚持科技赋能,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新兴技术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加密监测汛期河流断面和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掌握上游来水水质及重点污染源的排水情况,对汛期污染强度高值断面和存在风险隐患的饮用水水源快速预警。健全水源地快速评估与切换机制,若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应尽快选择新的水源或启用备用水源。
分类施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共筑防汛抢险救灾坚固防线。一是组织排查重点河流、重要湖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环境风险,严查各饮用水供水单位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落实情况。二是加强对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的风险排查,加快补齐农村饮水安全与供水保障短板。三是发挥社区、村委等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及时清理水源地周边及上游的污泥、垃圾、秸秆、畜禽粪污等污染源,做好厕所等关键部位的清洁卫生。结合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鼓励公众通过12345热线等渠道反映隐患线索,共同维护汛期生态环境安全。
提升应急效能,守住汛期水安全底线。一是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汛期和极端天气应急值守,做好环境应急准备。关注雨情、水情和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的情况,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做到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报告、按规定公开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二是贯彻“空间均衡”策略,根据汛期特点完善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细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措施,储备应急物资,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组织环境应急监测备勤,保持随时准备执行任务的工作状态,分析研判洪涝灾害事件对饮用水水源地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发展趋势,全面排查污染影响范围,提出科学、精准、快速的处置方案。
作者单位:罗锦程,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康玉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