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守护绿水青山、筑牢嘉陵江生态屏障的征程中,四川省广元市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构建“分级响应—多元融资—跨域协同”三位一体流域保护与治理体系。
“十四五”以来,广元市1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今年第一季度,广元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排名中位居第20位。
机制创新:四级管护体系,开启精准治水新篇章
广元市首创“ABCD四级响应”水环境管理模式,依据断面水质类别实施动态分类治理策略,实现了水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A类,针对Ⅰ类水体精准管控,对水质达Ⅰ类或持续改善断面,依托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预警,实施“一口一策”整治入河排污口,从源头上截断污染,确保“碧水长流”。
B类,针对Ⅱ类水体长效治理,针对稳定达Ⅱ类断面,由县区主要领导挂帅,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联防模式,实行河长制“一张图”管理,河道保洁覆盖率达100%。
C类,针对波动水体开展协同整治,对月均达标但出现波动的断面,由市级领导督办,联合上下游开展专项整治,推动东河、西河水质稳定达Ⅱ类,2024年白龙河水质在时隔两年后成功提升至Ⅱ类。
D类,针对未达标水体攻坚治理,对未达标断面启动“一断一策”攻坚,构建“市级河长牵头、河长联络员单位统筹、生态环境部门指导、属地县区专班攻坚”的整治模式,确保水质止滑回升。
资金保障:三级联动模式,撬动生态投资新杠杆
广元市通过“省级引导、市级统筹、县区参与”的创新模式,“十四五”以来累计统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近2亿元,成功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为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省级资金助力,积极参与四川省嘉陵江流域10市横向补偿协议,“十四五”以来累计获得省级流域补偿资金超过1.6亿元。资金重点投向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等25个项目,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级资金统筹,2022年以东河、西河流域为试点,开展生态补偿激励工作,2024年实行全域补偿,建立嘉陵江(广元段)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市本级每年预算200万元,县区上解100万元,形成1000万元补偿资金池,进一步推动实现省、市、县流域生态补偿的有效衔接。
社会资本参与,依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初步构建了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体系,实现了市、县(区)GEP核算全覆盖。通过明确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流域保护与治理,为生态保护和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协同共治:跨省联动机制,共筑一江清水生态防线条
广元市打破行政壁垒,与陕甘川三省毗邻地区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守护嘉陵江的碧水清流。
信息共享互通,在川陕、川甘交界处设置2个重金属水质自动监测站,对12种重金属进行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共享。2021年,成功妥善应对处置跨界铊污染事件,通过联合磋商,两家责任单位赔付广元518.23万元,有效维护了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群众利益。
能力提升强化,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编制“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了科学指导。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广元分库,常态化储备涉水等各类应急物资50余种,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调配物资,有效应对各类环境风险。
应急联动高效,构建毗邻地区环境保护多级联动协调机制,与毗邻的陕西汉中、甘肃陇南和省内南充、巴中、广安等地签订流域环境保护协议。定期联合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巡河执法检查,通过实战演练和日常监管,不断提升协同作战能力,保障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共同守护嘉陵江的生态安全。
广元市以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重要抓手,精心书写“一江清水出广元”的绿色答卷,为长江大保护贡献了独具特色的“广元方案”,为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