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党支部携手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等院所党组织,搭建党建共建平台,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新模式,助力推动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
据了解,自2021年起,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党支部携手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党支部、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党委、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搭建起“一处三院”党建共建平台。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部门与机构间的壁垒,实现了政府管理部门、科研规划机构、专业院校的深度融合,将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动力。通过建立互学、互补、互动的工作机制,各方在党建引领下,共享资源、共抓队伍、共谋发展,形成了“政企学研”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建立党建与使命担当有机融合、助力全省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的水生态环境精准服务机制,为解决重点河流水环境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汛期或枯水期等重要时段,部分河流易出现水质波动,面临污染负荷增加、生态流量不足等挑战。针对这一河流污染治理“症结”,“一处三院”党建共建团队积极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深入基层一线,聚焦断面超标等突出水环境问题,组织党员服务队,帮助地方“找病灶、开药方、除病根”。选派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党员,成立快速查找问题的“突击队”和精准解决问题的“服务队”,对流域内产业布局与污染源分布进行系统梳理,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与科研力量,精准分析水质超标因子及成因,通过多轮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精准找出影响问题河流水质的关键症结,为后续治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截至目前,“一处三院”党建共建团队已走遍全省16地市,帮扶覆盖全省40%的重点河流。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团队为每个问题河段量身定制系统治理方案,做到短期措施与长期治本相结合。对城镇面源污染突出地区,实施城镇管网查漏补缺、老旧设施更新及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提高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在生态脆弱区域,实施人工湿地、生态岛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进一步净化水质,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在生态流量不足区域,依托现有水资源,科学规划补水路径,通过泵站、闸门等实施河道补水调度,保障河道生态基流。此外,加强对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这些治理方案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河流水质,还带动周边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治理不是一蹴而就,跟踪问效至关重要。“一处三院”党建共建团队建立了长期的水质跟踪监测机制,一旦发现水质出现异常波动,迅速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会诊,及时调整治理策略。同时,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与问题反馈机制,省生态环境厅对问题河流的帮扶情况召开现场反馈会,后续对治理措施落实不及时的地区开展现场督导,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通过持续跟踪问效,山东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全省国控断面水质呈改善态势,V类及以下水体保持动态清零,越来越多的河流重现清澈碧波,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机。
下一步,山东省将继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山东的河流更加清澈,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福祉,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