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日益趋向精准,成为水污染防治攻坚的“核心武器”。笔者结合一线监测工作实践,对如何让精准监测更好助力水污染防治提几点建议。
织密监测网络,消除防控盲区。当前监测网络已初步成型,但仍要防住“漏网之鱼”。建议在流域层面进一步细化监测单元,尤其是在跨省界、市界的模糊地带加密布设监测点,避免出现“三不管”区域。
城市监测要向“毛细血管”延伸。老城区的暗涵、城中村的小作坊排污口,往往是监管死角。建议推广“无人机+社区网格员”联动模式,无人机排查可疑区域,网格员负责落地核查,让隐蔽排污无所遁形。
农村地区不能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农业面源污染隐蔽性强,建议在农田集中区、养殖集聚区周边,布设简易监测设备,同时培训村干部担任兼职监测员,定期记录水质变化和农业生产情况。
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溯源能力。监测技术不能满足于“够用”,还要追求“好用”。建议加快研发适合基层的便携式监测设备,既要精度高,又要操作简单,以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生物监测的潜力值得深挖。水里的不少藻类、底栖生物对污染物的反应比仪器更敏感,建议建立区域性生物监测数据库,通过生物群落变化预警水质风险。
智慧平台建设要避免“各自为政”。现在不少地方的监测平台数据不互通,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各有一套系统。建议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让监测数据能“一键调取”“跨域分析”。
用好监测数据,激活治理效能。数据不能只躺在数据库里,而要真正发挥作用。建议建立“监测数据—问题分析—治理措施—效果评估”闭环机制,每月发布水质分析报告,明确污染成因和责任单位。
为公众参与提供更便捷的渠道,不仅要将监测数据“亮出来”,也要让普通百姓看得懂、用得上。建议开发更通俗的解读工具,比如用颜色标识水质等级,用漫画说明污染来源,让老百姓能直观了解家门口的水质状况。
考核机制要让数据“说话算数”。建议将监测数据与干部考核更紧密挂钩,不仅看结果,更看变化。对水质持续改善的地区给予奖励,对长期超标且无改善的地区严肃问责。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能力根基。基层监测能力建设不能“一刀切”。不同地区污染类型不同,监测需求也不一样。建议根据区域特点配备设备和人员,比如工业集中区侧重有机污染物监测,农业区侧重氮磷监测。
人员培训要“接地气”。现在的培训多是理论讲解,部分基层监测员学完还是不会操作。建议推广“师徒结对”“现场实操”模式,让老监测员带着新人在采样点、实验室手把手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基层监测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不能仅满足于数据的采集,更要让他们懂得如何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监测数据的价值,为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监测机构要“严进宽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测,但要严把资质关,定期开展能力验证,对弄虚作假的坚决清退。同时简化备案流程,让优质机构能快速参与进来。
精准监测不是终点站,而是“加油站”。只有持续完善监测体系,让每一个数据都发挥价值,才能为水污染防治攻坚提供不竭动力。期待未来水环境监测网络能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城乡,监测数据能真正成为守护碧水清波的“定海神针”。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