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今年以来,我市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为抓手,大力整治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切实保障民众饮水安全。
“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保证饮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为织细“划定网”,我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新建、改建、扩建的供水工程同步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目前,全市已划定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4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78个,农村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77个,乡镇及以下集中式“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59个。建立“一源一备”“一源多备”或联网联调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备用水源管网与在用水源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做到有备无患。
常态化开展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实施县级及以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在做好常规水质指标监测的基础上,增加特征指标监测。建立健全各部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和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强化设施巡查养护制度,确保科学、高效、稳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严禁保护区内违规审批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动态掌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
持续抓好水源地问题整治,开展水源地“清零行动”,全面加强538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动态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单,要求对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月至少巡查一次,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季度至少巡查一次,汛期及其他特殊时期加大巡查频次,对可能影响水源地水质的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立即制止、快速查处。对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及时采取水源置换、集中供水、深度处理等措施,确保饮水安全。
来源:宣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