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如同水环境监管的“数字脉搏”。一旦发现排污单位在线数据出现异常陡增,预警机制即刻启动,相关信息通过短信同步推送到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和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执法人员的手机上。这套高效响应的“叫应”机制,正是天津近年来打造的水污染智慧监管新模式的生动缩影。
科技赋能,精准监管成常态 “通过自动监控平台,我们实现了监管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数据追踪’的转变。”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水生态环境执法支队二级主任科员汪洋介绍说,平台通过智能算法自动识别异常数据模式,显著提升了监管效能,让执法力量得以更精准地聚焦于问题线索。
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入,正在重塑执法形态。今年1月,执法人员通过卫星地图发现某制药企业排污口异常后,迅速调用无人机进行高空巡查,高清影像精准锁定了污染痕迹。面对厂区复杂的环境,执法人员启用“水指纹”技术,在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非接触式查实了暗管偷排行为。
“科技赋予了我们‘远程把脉’的能力。”汪洋解释说,今年以来,通过大数据方差分析,发现两家企业不同时段的自动监控数据波动极小(分时段方差极小),这一反常现象成为突破口,最终查实其采用“挂瓶”方式(将达标水样接入监测设备)篡改数据。另一起案件中,执法人员通过计算进出水浓度比例,捕捉到某单位出现“断崖式”骤变,调查证实该单位在进水浓度升高时,定时更换不同浓度样品干扰设备取样,以规避超标。目前,依托大数据平台的非现场、无感式执法已成为主流,据此发现的违法线索占比超70%,显著提升了执法精准度,同时有效减少了对合规企业的现场核查频次。
宽严相济,分类施策显温度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天津秉持“用户意识”,梳理并动态管理“首违或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以落实。例如,某针织企业外排废水总磷轻微超标,申辩称系清理水池底泥意外所致,非主观故意。经执法人员多次现场核查,确认其违法行为轻微、已及时整改且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后,最终采纳申辩意见,依法予以批评教育,免予行政处罚。
然而,柔性执法绝非放任自流。对于存在严重恶意违法、特别是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天津执法部门则坚决亮剑,强化精准打击,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前期因废水超标被罚后,仅隔半年再次超标排放,被依法处以90万元高限罚款并公开曝光。为提升执法透明度,天津还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引导相关行业自查自纠。
“我们着力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监管模式。”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李强表示,为此,执法部门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建立线上咨询平台等举措,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从源头预防违法行为。
人才筑基,专业赋能提效能 精准高效的监管,离不开专业执法队伍的坚实支撑。天津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理论实践并重”模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污水处理厂驻点实训。在行业协会专家指导下,执法人员系统掌握不同行业废水排放特征;水处理专家结合厂区实际运行,讲解污染物时空排放规律;自动监控技术专家则重点培训数据异常特征识别技巧。这种“学用结合、实战练兵”的方式,有效提升了队伍的专业素养。
为提升执法精准度,天津市还成立了涉水执法专案组。2025年以来,专案组累计开展突击检查18次,精准查处涉水自动监控违法案件13起,基本摸清了篡改伪造数据的违法手段,有力推动了涉水执法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我们将持续探索法治化、精准化、服务化的监管举措,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向‘主动守法’转变,实现营商环境优化与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双赢。”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党委书记郭胜华表示。最新监测数据印证了这一成效:2025年,天津市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50%,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且无劣V类断面。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