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河(南昌段)近日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赣江北支、赣江中支跻身“达到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指标要求河湖清单”。这一成绩既是南昌市扎实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也为全省河湖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彰显了南昌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担当与成效。
潦河(南昌段):系统施治绘就“河畅景美”新画卷
作为长江流域修河一级支流,潦河(南昌段)有南、北两大支流流经南昌市安义县,56.2千米的河道不仅是贯穿县域的“母亲河”,更承载着沿岸群众的生态期盼。曾几何时,这条河流的污染类型从单一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染,演变为工业、生活、农业面源交织的复合型污染,汛期水质波动大、总磷浓度逐年上升等问题,让水环境承受严峻考验。
直面挑战,南昌以系统思维破题,打出治理“组合拳”。源头管控筑防线,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推动安义县排污口规范化建设;紧盯工业污染,实现省控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100%安装联网;聚焦农业面源,确保3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处理设施全配套,从源头切断污染路径。同时,南昌积极推进综合整治,完成安义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排水口整治,开展专项督查守护“大水缸”安全;“十四五”期间推进3条支流内源治理与生态修复,让河道自净能力持续提升。
在长效管护方面,南昌市持续开展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2024年,安义县全县13名县级河湖长累积巡河41次、32名乡镇级河湖长累积巡河352次、116名村级河湖长累计巡河5568次,发现并处理问题82个。随着长石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灌溉保证率提升到90%以上。
如今的潦河(南昌段)早已换了模样,出境断面永修细房“十四五”期间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2024年断面总磷年均浓度较2023年同比改善12.5%。设在北潦河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十四五”期间水质长年保持地表水Ⅱ类,达标率达100%。沿河而建的河湖长制主题公园、武举潦河公园等景观带,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从愿景变为现实。南昌市安义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赣江北支:协同共治筑牢区域生态屏障
作为赣江下游重要分支,赣江北支的生态状况直接关乎区域生态安全与居民生活品质。为守护这条“生态动脉”,南昌市强化部门协同,打破部门壁垒,水利、生态环境、住建、农业、交通等多部门联动,?加强源头精准管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共抓大保护”,可为农业面源污染型河流保护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治理中,南昌以精准管控为核心,制定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完成环鄱阳湖及赣江排口排查溯源整治,在重点水域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管,实现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实时监控、周边环境实时显示,监管预警“零时差”;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减少生活污水直排,南昌市新建区共完成153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健全长效机制,实施“清河行动”,今年以来对水域巡逻80余次,航程2800余公里,让河道保持畅通洁净。
持续治理换来了生态蝶变。如今,赣江北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大港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既提升了区域生态品质,更让居民共享生态红利。
赣江中支:“五水共治”擦亮水生态文明名片
全长33.2千米的赣江中支是赣江汇入鄱阳湖的四大支流之一,流经南昌县蒋巷镇、南新乡等地。曾因农业面源污染、河湖水域侵占等问题影响,流域生态环境一度面临挑战。面对困境,南昌统筹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全方位发力改善流域生态。
赣江中支流域35名河湖长带领巡河员积极履职,2022年以来巡河5200人(次),解决河湖问题25个;开展节水载体建设,统筹推进集镇与农村污水协同治理,赣江中支流域已建成两座乡镇污水处理站和31座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赣江中支禁捕水域设立4个网格点,形成“水陆空”立体网格化管理体系。
2022年以来,出动渔政执法巡护人员331人(次)、执法车辆263台(次)、船艇巡查1232次,办理涉渔行政案件28起;实施湿地占补平衡,在蒋巷镇、南新乡累计补充湿地面积4350亩,并依托农业资源禀赋,积极推动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景点。
如今,赣江中支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近五年,赣江中支周坊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赣江中支流域水土保持率达95%以上,生态岸线率从80%提升至90%,凭借优异的治理成为流域治理的生动范例。
从潦河(南昌段)的系统修复,到赣江北支的协同共治,再到赣江中支的“五水共治”,南昌以河湖治理的扎实成效,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些流淌的生态答卷,不仅是南昌的生态骄傲,更将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南昌经验”。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