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9%,大幅优于“十四五”的目标,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大幅提升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九连升”。会上,他还提到近期,很多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反映当地河流、湖泊出现水污染问题,导致有的树木枯死,有的农田秧苗烂根,有的鱼虾死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看指标和数据,更要看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心声。

蒋火华表示,碧水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9%,大幅度优于“十四五”的目标,这是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真抓实干的结果。“碧水保卫战是干出来的,是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治出来的。”
全国地表水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大幅提升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九连升”,到今年年底有望“十连升”,这是很不容易的。
具体来说,主要抓了六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排污口排查整治。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抓住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这个“牛鼻子”,倒逼岸上各类污染源治理。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七大流域累计排查河湖岸线约58万公里,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已经超过90%。
二是抓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和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700余座,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设施运行不正常等3500多个问题。
三是抓好黑臭水体治理监管。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构建“天-空-地”立体监管体系,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公众举报等手段,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四是抓好水生态保护修复。出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稳步推进考核试点,定期开展水生态状况评估。同时,参照长江流域试点好的做法,在其他重点流域推进水生态监测评估,进一步摸清水生态“家底”。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贯通,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连续4年全线贯通。
五是抓好饮用水安全保障。扎实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划定2.4万个乡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查处一批环境违法问题。
六是抓好水环境风险防范。深入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推进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编制及成果应用,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全国面上的水环境质量数据确实好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群众身边的水污染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到地方去看,部分地区“房前”的状况还看得过去,但“屋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近期,很多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反映当地河流、湖泊出现水污染问题,导致有的树木枯死,有的农田秧苗烂根,有的鱼虾死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他说:“这也提醒我们,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看指标和数据,更要看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心声。”
蒋火华提到,“十五五”期间,在国家监测网络布局上,继续关注大江大河的同时,更多向江河支流、小微水体拓展,优化增加了200多个水质相对较差的河流二三级支流、小微水体断面,更好反映人民群众身边水体的状况,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身边。在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上,将从单纯的“好Ⅲ水质比例”向综合的“优良水体比例”转变,在关注水环境理化指标的同时,加入水生态相关指标,这样更加全面反映水生态环境状况。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