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起潮落间,一汪碧水镶嵌在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新城的核心区域。海沧湖是一个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内湖,不仅是城市景观的“点睛之笔”,更是抵御台风洪涝的“生态堡垒”。从20世纪90年代的石化项目配套生活区规划,到如今的海绵城市建设,海沧区将地质劣势转化为生态优势,以规划引领韧性新城打造,成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活样本。
科学规划兼顾生态经济效益

“这里曾是地质软弱的‘盆底’,如今是调蓄洪水的‘城市海绵’。”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沧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回顾海沧湖的规划历程,创新思维贯穿始终。1990年,当地配套生活区初步方案因土石方工程量巨大而面临实施困境。经过多方论证方案调整后,1991年的《厦门市海沧新区分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创新性引入内湖设计,较原方案减少1000万立方米土石方量,节约投资约1亿元,极大地减轻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

根据《规划》,海沧湖选址于地质条件最差的区域,既避开建筑安全隐患,又利用“半日潮”规律构建雨水调蓄系统,保证水质清洁。《规划》还创新性提出工程采用分期建设策略,首期仅实施湖体开挖与涵洞工程,随城市发展逐步完善配套,为后期建设和投资预留了弹性空间。同时,《规划》强调因地制宜,保留空间肌理,大幅度减少了村庄拆迁量,减轻生态环境破坏。
“这就像给城市装了一个智能水库,暴雨时蓄水,潮位下降时排水。”海沧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个设计使海沧新城在包括2016年台风“莫兰蒂”在内的历年自然灾害中免受重大内涝损失,也为后续城市治理奠定了基础。

如今绕湖的3公里湖滨公园,串联起城市绿地系统,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让“会呼吸”的城市理念落地生根。内湖不仅是防洪工程,更成为优化城市空间的神来之笔——将原有方格路网调整为环带结构,商业办公区沿湖布局,住宅群依势而建,形成“湖城共生”的空间肌理。
系统治理形成“湖城共生”空间 《规划》对海沧湖的每个数据都进行了精密测算,蕴含科学智慧:最高水位2.5米,安全超高0.5米,6孔涵洞24小时可排出250万立方米至300万立方米洪水,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湖滨路标高3米,向四周放坡,1:0.5的块石护坡与20公顷错落绿化带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长效守护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答卷

30多年持续治理,让海沧湖从工程措施升级为生态系统,为当前自然资源管理留下“四个坚持”治理经验:坚持人民至上,保留周边村落文脉,最大可能降低拆迁量;坚持系统观念,统筹陆海生态,实现“内湖—海沧湾”水体循环;坚持实事求是,按财力分期建设,预留规划弹性;坚持久久为功,建立水质监测、生态修复长效机制。
富有远见的规划,带来了显著效益:水质常年优良,在2025年3月发布的《2024年厦门市河湖(库)生态健康指数排行榜》中,海沧湖获得第一名;行政中心、商业综合体相继落地,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以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换来整个新城的生态安全和发展韧性,充分彰显了规划的远见和管理者的自然资源治理能力。不仅如此,近年来海沧分局还主持编制了《环海沧湖滨水空间提升规划》等,与时俱进、持续治理,充分响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让公共空间释放更大价值。
“从‘治涝’到‘韧性’,再到‘美丽’,海沧湖的蜕变印证了自然资源治理的福建智慧。”海沧分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度要素融合的规划思路,正是筼筜湖治理经验的延伸,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密码。

站在蔡尖尾山远眺,市民眼中的海沧湖如一块碧玉镶嵌城中,倒映着新城的繁华与山海的灵秀。这座“会呼吸”的湖泊,正以持续30年的治理实践,讲述着一个城市如何与自然对话、以规划创新守护生态命脉的中国故事。
来源:今日海沧